石耸立在龙井泉畔,高五六尺,状似游龙。龙泓涧在风篁岭南面老龙井处。涤心沼在一片云北面。翠峰阁在碧螺峰上,清乾隆曾在阁后摩崖上题"湖山第一佳"五字。龙井寺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整治后的龙井寺再现山水之胜、林壑之美,集泉文化、
茶文化、佛教文化于一景。建筑主体区块精美古典,依泉而建的听泉亭、可登高远眺的翠峰阁、设施齐全的御书楼、秀翠堂、清虚静泰等都是游人茗茶赏景、寻古问今的佳境,整理后的龙泓涧水系再现了昔日峰回路转、溪泉相伴的美景。 采茶 “女儿红”得之不易“明前龙井”又叫“女儿红”,最早的时候“明前茶”的采摘必须由未婚女孩子来完成,而且不能用手,而是用双唇采下,因为用手指掐下来的
茶叶,其掐痕在制成
茶叶后仍去不掉。现在虽然已改用手来采茶,但规矩还是不少,诸如:必须小心轻柔地摘下叶片,摘一片就要马上放一片入茶篮等,据说叶片如果在手上停留片刻,那么手的温度就会令叶片由绿变红。龙井的采制,春季分四次,品质因采摘鲜叶的早晚而定,以早为贵。惊蛰初过,是茶农采制首批春茶的最佳时机,至清明前采头茶,称为“明前茶”,嫩芽初迸状似莲心,故称“莲心”。一个熟练的采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两,故极为珍贵,称得上珍品中的绝品。再加上采摘的辛苦,还没成茶就已先让采茶女们付出了几多劳苦。 而过了清明后采摘的
茶叶就大不如“明前茶”那么珍贵了,谷雨前采摘的二春茶称“雨前茶”,量比较多,已有一叶一芽,其形似旗,茶芽稍长,其形如枪,故又称之为“旗枪”;立夏之前采三春茶,茶芽旁有附叶两瓣,两叶一芽,形似雀舌,称为雀舌;四春茶则在三春茶后一月开始采摘,这时茶已成片,并附带有茶梗,称之为“梗片”,在过去是供茶农的后代练技术用的。龙井茶多种植于靠山近水,晴能受到充分日照、雨又易于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春采、夏锄、秋剪、冬肥,一点都耽误不得,古语就有“人误茶一季,茶误人一年”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