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壶公雕塑,告诉人们武陟是油茶之乡。”曾与王勇接洽的武陟县文化馆副馆长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朱顺利说。油茶之乡难觅茶壶早被保温桶取代多年让记者意外的是,老古店里看不见油茶壶。他称“用保温桶更方便”,油茶壶已被弃用多年。9月14日一早,记者在新乡踅摸油茶壶,费尽周折才在九中菜市场找到一家油茶铺,店门口一把包着棕色皮革的茶壶分外醒目。油茶铺老板李师傅是武陟人,在新乡开了几十年油茶铺,“同行不多了,俺家是唯一一家武陟油茶铺。”李师傅有些伤感地说,油茶与其他早餐食品价格相近,一碗不过一块五毛钱,但制作过程却复杂得多,耗时耗力,上午出摊,下午还得在家炒制。由于必备原料花生、芝麻、核桃、香油近年涨价,油茶利润低,不如其他生意赚钱。9月15日,记者赶往武陟。这里聚集了几十家大大小小的油茶企业,生产的都是袋装油茶粉,主要销往外地。本地的油茶餐饮铺子,只有四五家。68岁的古天德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陟油茶的传承人,他在县城的油茶铺面积不大,但常有外地人慕名而来。让记者意外的是,老古店里看不见油茶壶。他称“用保温桶更方便”,油茶壶已被弃用多年。一个月前,老古的油茶铺刚刚完成新一轮装修,如果不是招牌上有“武陟油茶”四个字,与其他快餐店看着并无区别。老古坦言,用油茶壶十分讲究,油茶壶质量要好,不能漏气,不能生锈,外面包裹棉花或皮革要有保温效果,而倒油茶时更需要一仰一倒,否则壶中的花生、核桃仁出不来,“客人多的时候出不及”。王勇告诉记者:“油茶壶用起来确实有些麻烦,里外都要定期清洗,另外因为材料涨价,打一把不锈钢的也要四五百块钱,铜的更要上千,老手艺人都舍不得买别的壶用了。”传统文化需坚守好货别怕没人识民俗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有充分的过程,从消费、享受的角度,它永远是最好的东西。没有了油茶壶的油茶,还是油茶吗?王勇认为,从味道上差别可能不是太大,但从心理上讲,还是老手艺人唱个喏,从壶里倒出来的油茶更香。事实上,一些食品类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朱顺利坦言,当地生产袋装油茶的企业,通过工业化、规模化致富的大有人在。近年来,朱顺利接待外地客人,都要领他们到老古的油茶铺去。“还是手工的味道醇正。”朱说,他向老古建议,还得把油茶壶摆出来。史料记载,武陟油茶极盛时,从业者不下万人,分布半个中国。但如今,武陟油茶为何没有像逍遥镇胡辣汤一样四处开花呢?新乡某大型超市运营经理常保祥认为,油茶是一种区域性商品,外地人可能会喝不习惯,但消费习惯是可以培养的。武陟油茶作为一种独特的美食,至少在北方有很大提升空间,逍遥镇胡辣汤、沙县小吃、永和豆浆等的经营模式很值得武陟油茶借鉴。对油茶壶的逐渐消失,着名作家、民俗学家孟宪明深感惋惜。他认为,传统手工技艺的每一个动作,用到的每一种器具都涉及品质。形式改变了,品质必然受损。“历史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我们以为我们的生活水平很高,但实际上,按照过去的传统做法做出来的东西,反而成了我们的奢侈品。就像现在包装了的馒头,我们更喜欢吃小时候妈妈蒸的馍。民俗,是积淀几百年几千年的东西,它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有充分的过程,从消费、享受的角度,它永远是最好的东西。孟宪明呼吁,民俗文化传承不单是手工艺人的事,社会和媒体要多给他们声援。当然,手工艺人们更需要对包括
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多一些坚守,”只要坚守,好货不怕没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