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才有格律谈
茶道,这个本位的法理都没有,谈茶可能就是一种小器。再则,用昌福的观点来看,要求别人怎么处事为人,不是
茶道讲的,教人怎样用茶也不是
茶道讲的,评述自己静心也不是
茶道所要表达得全面的,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八个字让多少人学到老死都没有学通,那么
茶道应为什么理念呢?昌福禅师说:学苍天而爱苍生,习凡尘而助众物。这里说到“学苍天”和“习凡尘”其意重在包罗万象,所以昌福禅师在其宗法立五里指出:“习茶,大庸者不能,大学者则为之”,按他的意思应理解为:
茶道,不是谁都能学,也不是谁都能做到,好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样,不是用来做摆设好奇,不是喊出来标榜自己用的。昌福禅师在借鉴原峨眉山道家学派的观点上,更深度地将天视为诚,将人视为明,“因诚则明,因明则智”,这正好是的道文化的经脉之一。在总结和综合当时中国各家学派的文化精神基础上,将峨眉
茶道的精神立足于——智。这符合破除唐朝大量的道教神学——玄。第二个时期的峨眉派精神应为果德和尚时期,果德和尚提出了动态的
茶道精神,更易于修习和传承。果德和尚在《茶之缘》一书中强调:“精神之道,贵于行,伤于停。动为武形,停为静始。有形为下,载形为上。茶法无动无形,载之难却。”果德和尚虽没有直接标明他这一时期峨眉派的
茶道精神,但我们多少能分清他是提倡以动载形,才能达到静坐参禅的境界,如形都没有了,何来静心悟道的思想。其实,昌福禅师也提出了形的重要性,只是没有这么明确。那么果德和尚的峨眉派精神应该是“造型”。第三个时期的峨眉派精神是演哲大师时期,拥有书法绘画大师称号的演哲,对于
茶道美学更是有相当的发言权,他说:“峨眉派,一年系日风彩,二年武艺夸张,三年舞蹈柔美,四年美术视野,五年
茶叶气息,六年书法神韵,七年众生亲切。”演哲为当代高僧,他理解的
茶道精神体现在唯美方面很是突出。1987年,他对峨眉派的接班人宽轻提出:“峨眉派要发展成绿色的、健康的、生态的、传统的、专业的、艺术的和有身份色彩的队伍。最终达到一门个性鲜明而又独具匠心的
茶道流派。”演哲大师曾问他的茶友:“揽尽三千佳茗,谁解个中真味?”茶友无言以答。后来演哲大师在修正《峨眉
茶道宗法清律》时,将自己一生的品茶心得补了进去,他说:“古往今来,因茶生道而多能;因茶生佛而多善;因茶生心而多缘。正所谓静心者——智、平心者——德、修心者——才、养心者——健、问心者——达。”这是演哲大师对茶与人之间的悟语。他还在《茶之缘》一书中写入了“问茶与上与中与下,共聚一统时隐时现,忘家什、淡衣帛,出形入境,问得三春满人间。”的品茶哲理。他提出的
茶道精神为:智、德、才、健、达五元素。后来金刚石将峨眉派的“造型”精神改为现代语言:“峨眉派茶艺表演艺术,讲求法度严谨,手眼一气呵成,形神一脉相通,表演以形影相随为第一境界;以得心应手为第二境界;以得意忘形为第三境界。观者需心平气和、意无杂念、屏声静气、调和呼吸,于一招一式中体悟行云流水的杯中谒语,表演以配合精巧而至上,以动作连惯而至心,以群英共舞而至尊。”2003年,经金刚石反复研究,放弃当今多数
茶道学者们提出的“和、清、静、寂”等等不太现实的现代人生活方式
茶道精神要求。列出峨眉派的
茶道精神就是“智、美”,不以传统认识为标准定论。前贤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列智和形为核心精神,说明是有远见的。为人提供智慧或美感就足够了,不必要求境界太高,那是容易出现曲高和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