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志》记载,明崇祯四年(1631年)‘芽茶四斤’进贡;我从2002年起就有了这样一个设想:一定要恢复开化贡芽!”汪秀芳说,当时虽然邀请了中国美院的教授进行图文设计、打样,因种种原因设计未能付诸实施,但她一直没有放弃。2006年,她在翻阅大量史册,对贡芽有了更深的认识后,再度与中国美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等单位专家进行探讨与研制。2007年又专门在齐溪镇仁宗坑设立了“贡芽茶坊”,购置了生产设备及研制贡芽的传统工具,正式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同时,汪秀芳向开化县科技局提出研发浓郁栗香型盘花状绿茶“贡芽—1631—”的建议,得到县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经过3年的研制,汪秀芳前后投入60多万元,终于获得成功。
与别的开化龙顶不同,这种“科技茶”采用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主,辅之以一芽三叶作为原料,其加工工序为摊放、杀青、二次揉捻、二次曲毫炒干,再烘干。3年里,不知经过多少次的不同工艺比较试验,最终研制出“贡芽—1631—”。“贡芽—1631—”的科技工艺创新主要是采用二次揉捻和二次曲毫炒干,这种“科技茶”色泽翠绿,栗香持久,滋味醇厚鲜爽。茶叶品种的选择上,因为鸠坑种的叶张较小且薄,在加工过程中更易成形紧结,香气明显,故选鸠坑种来加工此“科技茶”。
“贡茶一投放市场,就受到消费者的喜爱。”2009年,汪秀芳加工生产了这种“科技茶”7560公斤,销售额84.6万元,平均每公斤卖1000元。目前,她已建立年生产能力8万公斤的干茶流水线。
“今年1月,我们已拿到科技成果评定证书。”汪秀芳相告。现在,她的高档“科技茶”每公斤卖7000元,畅销上海、北京、杭州等地。虽然今年的高档茶销量比去年是明显减少了,但是还是有市场潜力。
适应市场变化,汪秀芳主打“科技牌”,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积极拓展新市场。由于这种“科技茶”的茶青也适合机采,且加工的品质不变。她便带头成立了开化御玺苑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定点收购、租赁经营、合作经营等形式,建立名茶基地3000余亩,其中她自己还培育了200多亩的鸠坑种名茶基地。汪秀芳说,现在合作社一方面做精高档茶,另一方面要采用机采方式进行中低档茶叶的加工,以传统工艺提升茶叶品质,走出一条适合大众消费的市场道路,“采用机采加工估计一年可加工上万斤的办公用茶,这种大宗茶每斤卖20元到50元,由于降低了成本,能大大提高农户茶园的经济效益,鼓了社员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