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喜
下一主题:2009年贵州十大名茶评
出口茶多为低价原料茶
中国茶叶一直难以摆脱“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怪圈。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茶靠销量创汇,走低价战略,没有品牌意识,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使中国绿茶成了中档茶甚至是低档茶的代名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告诉记者,中国产绿茶在国际上只卖2美元一公斤,且大部分是以原茶形式出口,没有自己的品牌。吴锡端介绍说,中国茶叶企业还处在做国内市场阶段。中国价格比较高的传统名茶主要在国内销售,2008年中国产绿茶124万吨,其中只有30万吨出口。
日本、美国、欧洲对中国绿茶也有少量进口,主要为高档绿茶和定制的特种绿茶,利润较高但量很少。日本还针对中国茶叶设立了农药残留的标准。这也造成中国茶遍天下却走不远的局面。
创名牌难在规模太小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周云表示,作为农产品,茶叶没有地理标志不行,必须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强制要求,厂家必须标识自己的品牌。中国品牌战略学会首席专家杨清山说:“咖啡也是用产地来标识的,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竞争也需要生产品牌。”
有专家表示,中国高档绿茶品牌规模都比较小,品牌众多,产量却都不大,这就造成不但品质不均,而且营销投入不够的局面,而低档品牌主要针对中东、非洲等市场,在全国范围内认同度低,无法形成品牌效应。中国在海外市场营销过程中只顾推销茶叶,在茶文化推广方面做得很不够,这也限制了中国绿茶品牌的推广。此外,绿茶讲究新鲜度,高档红茶的最佳饮用期至少1年,高档绿茶则仅有几个月,限制了高档绿茶品牌的推广。(本文来源:泉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