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雍正八年1729年大清帝国正式设置普洱府,同年普洱茶正式入册进贡。而松浦章教授统计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的数据是,1729年航行于大运河上的漕船达5600只。
“到了清代长江与大运河的航运更繁华,在乾隆25年(1759年)间九江钞关(注:钞关收过路税,相当于现今天朝的公路收费站)通行的船只就达到61485艘。1758年长江转大运河的扬州钞关记录通行船只89389艘。”可见长江,京杭运河在清代的作用基本相当于我们今日之国家高速公路和京广线这样的铁路大动脉。
图(5)大运河示意图
通过书中各站计算,长江水系宜宾—镇江水路3050华里,京杭运河镇江—北京3200华里。这与今天的资料基本一致。
我们知道云南自古产铜,而朝廷需要大量的铜作为战略物资来生产货币,那四川航段水路运输是否适合运茶呢?再来看书,早在明代1570年徽州人黄汴所著的地理书《一统路程图记》中就收录了《北京至十三省各边路图》就有利用长江经过荆州府、夔州府到达成都的水路通道。1759年谢鸣篁的《川船记》写道:蜀道之难,人皆知之也……,凡自东南人蜀者,皆直抵湖北之汉口,始换川船。乾隆八年(1744年)清朝动员数万民工开凿云南省内金沙江航道,开凿八年后叙州府(宜宾)雷波厅的报告是“滩险难行,铜沉船翻,终归无益”,解决铸造货币原料的运输,这在大清国应该算是国家的重点工程了吧。
图(6)1882-1891年寄港重庆民船船名表(部分)
从上图中可见十九世纪末,来自云南金沙江流域最小的船只--枯牛船也可以运400担(约等于现在20吨),而刀口船则可以运600担。说明金沙江水系已经部分通航。
书读到后半部分发现有趣的是,松浦章教授竟然用了整整一章,共39页的篇幅来写清代福建茶叶的运输。看来虽是日本人,也系一个中国茶的爱好者,似乎好茶的影响力超越了国界、意识形态的争论。
书中还有一幅有趣的图,显示了清代高档茶和低档茶运输之区别,高档茶怕串味运输途中是从不直接落地的,即便脚夫客栈休息也是架于墙上的。所以我想马背上的普洱茶会不会在运输途中淋雨发酵,这种传说也就相当值得去怀疑了。
图(7)清代高档茶和低档茶运输的区别
至此基本可以证明,以古人的智慧完全可以高效率的解决自宜宾或泸州到北京的普洱茶水路运输问题。古人凭自己的智慧从云南金沙江或者从宜宾(徐府)航行到重庆港的船每只的运输能力完全可以替代由上百匹马队组成的大马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