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栽培大幅提升了武夷茶的质量,很多企业拿到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牌子,就是南平茶良好生态环境下有机栽培的最好例证。
如今的南平茶已迈入了好生态带来好品质,好品质带来好价格的良性循环轨道。
2011年9月中旬,福建省有关领导在考察武夷山期间有感而发,以独特的视角题写了《武夷茶道》:“武夷茶道,诚儒之道,佛之道,道之道。禀天地之精华,撷草木之芳润,得圣贤之妙谛;和阴阳,融太极,修仁德;凝于心,化于神,寓于行。武夷茶道,洵无道之道也。”
茶叶变身“绿色金矿”
石屯镇,是政和县西大门,人口2.1万人,素有“茉莉花之乡”、“诗文化之乡”美称,镇虽不大,却物产丰富,盛产茶叶、柑桔、锥栗、水稻等农特产品。
据石屯镇领导介绍,当地茶叶种植已经超过1 .2万亩,成为主导产业。全镇有20多家茶企,其中不乏茂旺这样的知名企业,茶叶已经成当地收入的重要来源。
“我们这里生产黄金,但茶叶才是我们的"绿色金矿"。”石屯镇党委书记葛建华说。
不仅石屯镇将茶叶看做“绿色金矿”,整个政和县都受益茶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目前,政和县茶园面积达10万亩,加工产量1 .2万吨,产值3.8亿元,是福建省主要产茶区之一;全县三分之二的农户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叶收入占他们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县有茶企业113家,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
在武夷山市,2006年迄今,茶产值和税收增长了15倍左右,分别达15.33亿和5119万元,农民茶叶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
在建瓯市南雅镇,当地种植逾3万亩茶叶,生产的水仙远近闻名。南雅镇镇长方鑫淼告诉我们,南雅水仙质量上乘,产品大量出口欧美等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地区,武夷山的一些知名企业也从这里收购原料,成为当地人致富的重要产业。下一步,镇政府将重点培育一些龙头企业,提高南雅水仙的品牌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如今,随着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打响,大红袍身价倍增,效益直线上升。在发展大红袍作为南平市茶产业主导品牌的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周边茶业的发展:建瓯主打建瓯水仙;松溪主打松溪绿茶;政和主打政和白茶、政和功夫茶。整个南平茶品牌声名日盛,茶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蒸蒸日上。
当前,“武夷山大红袍”完成了10余个国家的国际注册;南平全市建立以“武夷山大红袍”为公共品牌,拥有“武赶岩茶”、“政和白茶”、“武夷红茶”三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正山小种”等五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夷山大红包”、“政和工夫”、“武夷星”等三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奇名商标,3个省名牌农产品。这将会进一步提高南平茶叶的附加值,对大力提升产业水平,促进茶业增收,推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
另外,随着南平茶叶知名度的提升,整个茶产业链也开始延伸,在茶产品开发方面,不少茶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经营传统的本地产茶叶。它们通过创新茶口味、推广保健茶、开发茶饮料、兼营茶配套商品等多种方式,丰富产品线。如今,在很多茶企的终端门店里,消费者不仅可以买到茶叶,还能买到茶杯、茶盘、茶食品,甚至以茶为主题的工艺品。
此外,茶饮料生产、高端茶会所、茶文化旅游观光、茶文化影视等,也成为茶企业纷纷涉足的热门领域。挖掘茶产业的“绿色金矿”,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正如福建茶叶学会会长冯廷佺所言,南平茶产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