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接踵而至。而通过茶,她也认识了许多人,这次来北京就是受了自家多年的一位老顾客兼好朋友——北京“大取舍茶艺馆”老板的邀请,在百忙之中的初春专程来京一个多月,为这家茶艺馆的客人们现场表演炒茶技艺。刚到茶艺馆的第一天就有客人拿着从别处购买的“明前龙井”请小翁姑娘鉴定,见她只用手指轻轻抚弄几下便断定“不是”。有客人向她讨教辨别的窍门,她只说,这是她从小采茶、炒茶练就的经验,不用闻、不用看,只需用手一摸,便知是不是“明前”,至于窍门,她顽皮一笑:“这怎么能告诉别人呢?”采茶 “女儿红”得之不易“明前龙井”又叫“女儿红”,最早的时候“明前茶”的采摘必须由未婚女孩子来完成,而且不能用手,而是用双唇采下,因为用手指掐下来的
茶叶,其掐痕在制成
茶叶后仍去不掉。现在虽然已改用手来采茶,但规矩还是不少,诸如:必须小心轻柔地摘下叶片,摘一片就要马上放一片入茶篮等,据说叶片如果在手上停留片刻,那么手的温度就会令叶片由绿变红。龙井的采制,春季分四次,品质因采摘鲜叶的早晚而定,以早为贵。惊蛰初过,是茶农采制首批春茶的最佳时机,至清明前采头茶,称为“明前茶”,嫩芽初迸状似莲心,故称“莲心”。一个熟练的采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两,故极为珍贵,称得上珍品中的绝品。再加上采摘的辛苦,还没成茶就已先让采茶女们付出了几多劳苦。而过了清明后采摘的
茶叶就大不如“明前茶”那么珍贵了,谷雨前采摘的二春茶称“雨前茶”,量比较多,已有一叶一芽,其形似旗,茶芽稍长,其形如枪,故又称之为“旗枪”;立夏之前采三春茶,茶芽旁有附叶两瓣,两叶一芽,形似雀舌,称为雀舌;四春茶则在三春茶后一月开始采摘,这时茶已成片,并附带有茶梗,称之为“梗片”,在过去是供茶农的后代练技术用的。龙井茶多种植于靠山近水,晴能受到充分日照、雨又易于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春采、夏锄、秋剪、冬肥,一点都耽误不得,古语就有“人误茶一季,茶误人一年”之说。炒茶 谁知杯中茶 片片皆辛苦比起炒茶,采茶在小翁姑娘的眼里是“太轻松的活计”。每年从炒制“明前茶”开始,天天都把她累得腰酸背痛,而且手掌上还会被热锅烫下一层层水泡,时常感觉钻心地疼。当采摘下1芽1叶和1芽2叶初展的芽叶为原料叶片,摊开晾干几小时后,便开始了最耗费体力的炒茶工艺流程。
绿茶属不发酵茶,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3个步骤,细分为炒青锅、回潮、分筛、挥锅、筛分整理、去黄片和茶末、收灰贮存等数道工序。龙井茶炒制手法复杂,依据不同鲜叶原料、不同炒制阶段分别采取“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等十大手法。在“大取舍”现场观看过小翁姑娘炒茶全过程的客人,都会为龙井茶的精工细作惊叹不已。细数小翁姑娘从杀青、回潮、到挥锅的炒茶时间,一小锅
茶叶仅这三个步骤就需要50分钟,尤其是“挥锅”时,更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只见她把
茶叶全部按在手掌中,不停地在热锅中画着“5”字型。据说,制作“莲心”—— 明前茶,一般要4斤以上的青叶(鲜叶7万片左右)才能炒制成品
茶叶1斤。即使像她这样的熟练炒茶师,一天下来也只能炒三到四两明前茶。此次来北京之前,她连续忙碌了一周,为的就是将自己亲手炒制的3斤明前龙井茶带到北京,让“大取舍”茶艺馆的客人们品尝到今年最新鲜地道的明前龙井。而目前在“大取舍”店堂内举办的“炒青”活动中所用的新鲜叶片,也都是她从老家杭州梅家坞礼耕堂茶庄直接提供的正宗西湖龙井明前茶,当天清晨采摘,下午空运抵京,随到随炒,保鲜保真。这几天特意前来品尝的客人们在品味了此茶后,连叹自己的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