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茶法源流考》
发布时间 2013-06-18 浏览 29817 次
”。(三)煮茶法《茶经·七之事》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此说有的地方人们饮茶,用葱、姜、枣、桔皮等佐料与茶和在一起充分煮沸,或者扬汤使之更加沸腾以求汤滑,或者煮去汤表面的浮沫。陆羽认为这种在茶中加入多佐料,煮之百沸,以求怕滑、沫去的煮茶法煮出的茶汤,好比倒在沟里的废水。煮茶法虽受到陆羽的批评,但这一传统的饮茶法绵延不绝,“习俗不已。”中唐李繁《邺侯家传》记:“皇孙奉节王煎加酥椒之类,求泌作诗,泌日: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奉节王即德宗也。唐德宗煮茶加酥椒等。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今云南巍山、南涧县一带)人以椒、姜、桂和茶煮而饮之。总之,隋唐时期,泡茶法新起,举凡粗、散、末、饼茶皆可泡饮,有加葱、姜等佐料的,也有不加佐料的。煮茶法仍然存在,往往加姜、桂、椒、酥等佐料,由于陆羽的批评和煎茶法的勃兴,已不普遍。中唐以后,煎茶法盛行。煎茶不加佐料,顶多加点盐调味。三、五代宋时期饮茶法五代的茶以团饼为主,但制作较唐精致,散茶亦有名品。宋朝的前中期,茶以片茶(团、饼)为主;到了宋朝后期,散茶取代片茶取得主导地位。五代宋时期的饮茶除承继隋唐时期的煎、煮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一)点茶法《[上艹下舛]茗录》“生成盏”条载:“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其“茶百戏”条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注汤幻茶成诗成画,谓之茶百戏、水丹青,即宋人所称“分茶”游戏。生成盏、茶百戏均是点茶法的附属。《[上艹下舛]茗录》原为陶谷《清异录·茗部》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便是《十六汤品》。陶谷历仕晋、汉、周、宋,基本上算是五代人。有人认为《清异录》不是陶谷所撰,即便如此,《[上艹下舛]茗录》所记各条茶事都属五代十国并宋初间事。其撰者亦当为五代宋初人。据此,点茶法约起于唐末五代。《十六汤品》旧题唐代苏[广内上田下共]撰,该书论点茶法中的候汤、注汤、汤器、薪火有关事宜。第四、中汤条有“注汤缓急则茶败。”第五、断脉汤条有“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莆,若手颤臂[享单],惟恐其深瓶嘴之端,若存若亡,汤不顺通,茶不匀粹。”第六、大壮汤条有“且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茗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六分,万一快泻而深积亡,茶安在哉。”点茶之时,行少量汤入盏,令茶末调匀,谓之调膏。继之注汤入盏,不能快泻,也不能若存若亡,应不缓不急,一气呵成。第十一、减价汤条有“御胯宸缄”。胯又作[钅夸]、夸,原指衣带上的饰品,宋代将盛装龙凤贡茶的华丽小盒子称[钅夸]。借指贡茶,如贡新[钅夸],试新[钅夸]。宸乃北极星所在,借指帝王所居,如紫宸殿,又借指帝王。“御胯宸缄”即指皇家封缄、赐赠的龙凤贡茶。其第六条记“一瓯之茗,多不二钱”,“下汤不过六分”。查北宋蔡襄《茶录》关于点茶的记载有“钞茶一钱七”,“汤上盏可四分则止”,两者完全吻合。由上可知,苏[广内上田下共]不可能为唐代人。《十六汤品》应是点茶法成熟、盛行的作品,成书也应在蔡襄《茶录》之后,作者乃为宋代人。宋代盛行点茶、斗茶、分茶,宋徽宗赵佶精于点茶、分茶,新撰《大观茶论》,总结点茶法。现据蔡襄《茶录》和《大观茶论》等,归纳点茶法的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罗、择水、取火、候汤、①盏、点茶、啜饮。①:左旁“火”;右旁:上三个“力”,下“月”。备器:点茶法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瓶、茶匙、茶筅、碾、磨、罗、盏等。炙茶:以微火将团茶炙干。若当年新茶则不须炙烤。碾罗:炙烤好的茶用干净纸密裹捶碎,然后入碾,继之用磨[石畏]、[石岂]再用罗罗细末。散、末茶则直接碾、磨、罗、不用洗、炙。煎茶用茶末,点茶则用细茶末。撰水、取火同煎茶法。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过熟则茶沉。茶炉似风炉,形如古鼎。也有用火盆及其它炉灶代替的。煮水用汤瓶,汤瓶细口、长嘴、有柄。瓶小易候汤,且点茶注汤有准。汤以蟹目鱼眼连绎进跃为度。①盏:点茶前先①盏,即用沸水温盏,盏冷则茶末不浮。点茶:用茶匙抄茶入盏,先注少许汽调令均匀,谓之调膏。继之量茶受汤,边注汤边用茶筅击拂。视其面色鲜白,乳雾汹涌,周回旋而不动,住盏无水痕为佳,谓之咬盏。“斗茶”则以水痕先出者为负,耐久者为胜。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黄白又次。汤上盏达四至七分为宜,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啜饮:点茶一般是在茶盏里点,不加任何佐料,也不用酾,直接持盏饮用。点茶法风行文人、士大夫阶层,宋代诗词中多有描写。丁谓《咏茶》诗有“碾细香尘起,烹新玉乳凝。”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苏轼《试院煎茶》诗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苏辙《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诗有“磨转春雷飞白雪,瓯颂锡水散凝酥。”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分茶诗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释德洪《无学点茶乞茶》诗有“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度。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味须饶汝。”黄庭坚《满庭芳》词有“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银瓶蟹眼,惊鹭涛翻。”近年河北宣化辽墓出土壁画茶道图,显示北方辽国宫庭贵族亦兴点茶。(二)煎茶法唐宋五代徐箦《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以铛煮泉水煎茶。苏轼《汲江煎茶》诗有“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用江水煎茶,沫饽翻涌。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火。”三苏祖籍四川,相传陆羽煎茶法源于四川。当时饮茶,南方用点茶《宋人也称之煎茶)。北方用煮茶。苏辙说他思念故乡,不学南北饮茶,用故乡西蜀的煎茶旧法。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烹三首》诗有“风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乳粥琼糜露脚回,色香味触尽根来。”风炉、小鼎、煎茶器具。陆游《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有“午枕初回梦蝶床,红丝小[石岂]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用煎茶旧法。(三)煮茶法苏轼《和蒋夔寄茶》诗有“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宋代有一种“擂茶”,将茶与芝麻、干面放到瓦钵内擂研成细末,又加其它佐料煮而饮,又称“七宝茶”。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讠夸]满口。”北方人茶中加盐、酪、椒、姜煮而饮。黄庭坚《谢刘景文送团茶》诗有“刘候惠我小玄壁,自裁半璧煮琼糜。……个中渴羌饱汤饼,鸡苏胡麻煮同吃。”小玄璧指小团饼茶,黄庭坚自裁一半煮饮。总之,五代宋时期饮茶最流行的是点茶法,连北方的辽国也受其影响。煎茶法已不普遍,南宋末年已无闻。煮茶法主要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四、元明清时期饮茶法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为主,明朝叶茶(散茶)独盛。明朝有绿茶、墨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清朝的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元明清时期饮茶除继承五代宋时期的煮茶、点茶法外,泡茶法终于成熟。(一)泡茶法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兴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五代宋又兴点茶法,点茶法本质上属泡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泡茶法。点茶法与泡茶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点茶须调膏击拂,而泡茶则不用此。五代宋盛行点茶法,故泡茶法无闻。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载:“兰膏:玉磨末茶三匙头,面、酥油同搅成膏,沸汤点之。”“酥签:金字末茶两匙头,入酥油搅,沸汤点之。”“建汤:玉磨末茶一匙,入碗风研匀,百沸汤点之。”玉磨茶乃紫笋茶与米各半同拌和入玉磨内磨成末茶,金字茶也是湖州造末茶,“沸汤点之。”即是用沸水冲泡。元代泡茶多用末茶,且杂以米面、麦面、酥油。明朝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细茗是茶末还是芽茶还不清楚,不加佐料,直接投茶入瓯,用沸水冲点,杭州一带俗称“撮泡”。撮泡开后世用杯、盏冲泡茶的先河。明代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对用壶泡茶法论说较详,归纳起来大致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泡茶、酌茶、啜饮这些程序。备器:泡茶法的主要器具有茶炉、茶铫、茶壶、茶盏等。择水:取火同煎茶、点茶法。候汤:待炉火通红,茶铫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水有声稍稍重疾,不能停手。水一入铫,便须急煮。汤有三大辨十五小。三大辨为形辨、声辨、气辨。形为内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直至腾波鼓浪方是纯熟;声为外辨,如初声、始声、振声、骤声,直至无声方是纯熟;气为捷辨,如气浮一缕二缕、三缕四缕、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直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泡茶: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入壶中祛荡冷气,然后倾出。最壶投茶,有上中下三种投法。先汤后茶谓上投,先茶后汤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谓中投。茶壶以小为贵,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若独自斟,壶愈小愈佳。酌茶:一壶常配四只左右的茶杯,一壶之茶,一般只能分酾二三次。杯、盏以雪白为上,蓝白次之。啜饮:酾不宜早,饮不宜迟,旋注旋饮。清朝,在闽、粤的一些地区流行一种青茶(乌龙茶)的“工夫茶”泡法。工夫茶具有“四宝”,即潮汕炉、玉书[石畏]、孟臣罐、若琛瓯,均小巧玲珑。清袁枚《随园食单》“武夷茶”条载:“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晚清张心泰《粤游小识》载:“以鼎臣制宜兴壶,大若胡桃,满贮茶叶。用坚炭煎汤,乍沸泡如蟹跟时,瀹于壶内。乃取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约三四器,匀斟之。再瀹再斟数杯,茶满而香味出矣。”工夫茶的一般程序是:焚香雅气、嘉叶酬宾、岩泉初沸、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薰洗仙客、若琛出客、玉壶初倾、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三龙护鼎、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细啜甘莹、三斟石乳、领悟神韵。明清的泡茶法继承了宋代点茶的清饮,不加佐料,包括撮泡(杯、盏泡)、壶泡、工夫茶(小壶泡)三种形式。(二)煮茶法明陈师《茶考》载:“煮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苏吴一带以上好的茶人瓷壶置火上煮沸而饮。明朱权《[月瞿]仙神隐》载:“擂茶:将芽茶汤浸软,同炒熟芝麻擂细,入川椒末、盐、酥油饼再擂匀。如干,旋添茶汤。入锅煎熟,随意加生粟子片、松子仁、胡桃仁。”又载:“枸杞茶……每茶一两,枸杞末二两和匀,入炼化酥油三两,或香油亦可,旋添汤搅成稠膏子,用盐少许,入锅煎熟饮之。”擂茶、枸杞茶均须入锅煮熟而饮。清李心衡《金川琐记》载:“熬茶用大叶茶,同牛乳煮至百沸,用长杓搅汤,活之以盐,名日酥油茶。”清周蔼联《竺国记游》卷二载:“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其熬茶有火候。……”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所有茶多是粗茶、紧压茶,通常如酥、奶、椒、盐等佐料同煮。(三)点茶法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自撰《茶谱》。其精于茶道堪与徽宗相提并论。其书称:“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而炊之。然后碾茶之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走雨脚,分于啜瓯。”朱权《茶谱》所记的饮茶法仍是点茶法。宋代点茶往往在茶盏内点,朱权却在大茶瓯中点茶,然后再分酾到小茶瓯中,有时还在小茶瓯中加入花苞。朱权用茶末是叶茶碾磨罗而成的,弃团茶不用。朱权还创制了一种适于野外烧水用的茶灶。这些大概就是他所说的“崇新改易,自成一家。”尽管有朱权等人的倡导,但由于叶茶独盛,不用碾磨罗且简单方便的泡茶法的勃兴,点茶法于明朝后期终归销声匿迹。五、总说中国的饮茶法共有二大类四小类,二大类是煮茶法和泡茶法。自汉唐饮茶以煮茶法为主,自五代至清饮茶以泡茶法为主。四小类是从煮茶法中分解出煎茶法,从泡茶法中分解出点茶法。煮、煎、点、泡四类饮茶法各擅风流,汉魏六朝尚煮茶法,隋唐尚煎茶法,五代宋尚点茶法,元明清尚泡茶法。中国古代关于饮茶法的用词较乱,烹茶、煮茶、煎茶每个词都可以指煮、煎、点、泡四种意思,千万不能简单视之。要判断是用何种饮茶法,不能仅根据用词,要据实际情况。一看程序,二看器具,三看用茶,则大体能确定。苏轼《汲江煎茶》写的是陆羽式煎茶,而其《试院煎茶》则写点茶,象此类情况不可不辨。中国饮茶法源流演变,图示如下:汉魏六朝 隋唐 五代宋 元明清 现代→煎茶法—→ 煎茶法(亡于宋末)煮茶法—→ 煮茶法—→ 煮茶法—→ 煮茶法—→ 煮茶法泡茶法 ————→ 泡茶法—→ 泡茶法→点茶法——→ 点茶法亡于明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