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端普洱茶消费群体逐步扩大,从茶商和资深茶客之间的流通扩散到收入较高的年轻人群体里。”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副会长于翔说。
但此轮涨价行情背后,游资的运作仍不可忽视。近年来,越过中间茶商直接到产地采购茶叶的人群从江浙一带扩大到全国各地。一位景迈山的茶农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茶商选择直接到茶山收购茶叶,这样成本会降低很多。
多名茶农和茶商告诉记者,古茶树资源稀缺,一个山头的茶树屈指可数,业内炒作普洱茶时大多都是通过大量收购囤积,只拿出一小部分在市场流通的方式,造成货源稀缺的假象,普洱茶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近几年还出现了一种做法,由企业或者个人定点承包茶山或大批茶树,将名山古树茶从鲜叶、毛茶阶段就开始控制,从而提升价格。”昆明市康乐茶城的一个商家告诉记者,近年来来云南收茶的除了广东、福建这些老客户,河南、东北等的商人也来了很多,老百姓交茶,是谁家价高就交给谁。
“不定期上茶山收茶的人不顾及古树的成长状况,只顾一味跑山头收茶。这种临时性、投机性的收购行为往往会抬高价格,造成茶农对自己的古树茶待价而沽,在高额利益下甚至老叶都采摘。”于翔说,这会造成古茶树保护的危机。
“杯中之路”
面对这一轮的价格上涨,许多茶商对2007年前后的茶市记忆犹新。在早年那种不正常的市场行情下,一轮轮涨价如同“击鼓传花”,最终接手的普洱茶厂家、经营商、消费者损失惨重,一些人至今存有大量未能出手的囤货。
作为“能喝的古董”,普洱茶市场也乱象频发,投资、升值成为投机噱头。2009年,昆明一家茶业有限公司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骗群众到公司购买、收藏普洱茶,400余人受骗;2011年,云南某茶业公司同样以“普洱茶升值”为幌子,非法吸收大量资金。
在当前日趋高涨的古树普洱茶价格面前,一些业界人士依然担忧炒作泡沫再现,普遍希望公众理性消费普洱茶,避免走入不分品种、好坏一概收藏的误区,真正进入品饮为主的理性消费阶段,而不是炒作。
澜沧古茶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袁涵认为,盲目囤积只会造成消费渠道的堵塞,理性消费普洱茶才能回归到价格与品质的良性互动,不能以收藏的导向去做普洱茶,要以饮品的大众化的消费来做普洱茶,这样普洱茶才能畅销国内外。
业内认为,对于日常茶饮来说,普洱茶并非越“老”越好。应冷静看待“古”字号、“老”字号普洱茶,比如很多人以为老班章比班章更为“久远”,殊不知班章、老班章都是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两个寨子。
更让人担忧的是,古树茶的高价正在掏空古茶树的根基。“对古树茶的追捧直接导致过度开采,再而导致减产,产量的下降带来更高的市场价格,容易陷入古茶树保护的死循环,事实上古茶树每天都在消失。”于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