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标准,强化闽茶品牌形象
6月初,经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红茶工作组落户福建,主要负责红茶领域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这是继白茶、乌龙茶工作组之后,在我省落户的又一个全国性茶类标准工作组,标志着我省茶产业标准化影响力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而就在一年前,在斯里兰卡召开的第24次国际茶业标准化会议上传来好消息。由我省提交的乌龙茶、白茶和茶叶化学成分分类方法等3项标准提案正式立项,并由我省承担制定国际标准。
有专家表示,这是我国茶业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一次重大转折,扭转了我国长期以来在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被动局面。
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我省已制定了13个茶叶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46个地方标准。其中,《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填补了我国该类标准的空白,《生态茶园建设规范》等地方标准也已进入报审阶段。这些标准涉及到茶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个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业标准体系,既为企业按标准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也为后续监管、打击产业产品的假冒伪劣行为提供了依据。
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标准化建设已促使我省茶产业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走更远,建议设立标准化专项资金
“下一步,我们还将组织制定《白茶加工技术规范》等一批具有福建茶叶特色的高质量、高起点的茶叶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新建一批茶叶标准化示范区,重点加强生态类茶叶标准化建设工作。”省质监局标准化负责人表示。
然而,在茶产业标准化建设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据了解,全省每年完成的标准化工作项目不断增加,但受资金总数限制,部分符合资助条件的项目不得不延续到第二年再给予适当资助。“希望能够呼吁建立茶产业标准化工作专项资金,用以资助全省茶叶类标准化的各项工作。”该负责人表示。
邵克平则建议,希望政府能够进一步加大对示范区生态保护标准的制定和政策扶持,从而使福建的茶产业发展越来越规范,打造好福建茶叶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