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19个乡(镇)100个村寨之中,分布区域达13万多亩,百年以上古茶园共82234亩,这些古茶园大都分布在经济较落后、交通不发达的山区、半山区,分布区域内居住着多种少数民族;古茶树树龄大多数在200-500年之间,具有上百株500至800年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和茶树王,勐海县的南糯山古茶山11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是西双版纳澜沧江以南地区的古老茶区,其产茶历史不晚于
普洱茶古六大茶山,除古六大茶山、南糯茶山之外,勐海县的勐宋、巴达、布朗山,勐海、勐混坝缘丘陵地带,景洪市勐龙、勐宋、曼伞等山区,都有大片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古茶园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样,茶组植物初步可分为
普洱茶、勐腊茶、多萼茶、大理茶、苦茶、滇缅茶等七个种或变种。现存的古茶树资源以云南大叶种(
普洱茶)茶树品种为主,绝大部份为栽培型,野生型古茶树仅有零星分布,最具代表性的有勐海巴达的树龄在1700多年的大理茶野生型古茶树、南糯山的树龄达8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勐腊倚邦古茶山小叶种古茶树。树型有高大乔木、小乔木,最高达23米,最低的仅1米左右;叶形有大、中、小叶,有圆、椭圆等;芽叶色泽有绿、青、微紫等,茶树株距在0.5米至1米之间,无明显行距,均在原始森林里,已经成为森林中一个生物群落。 1.2 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 云南省临沧地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外所发现的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创世界古茶树新记录;勐库野生古茶树是一个野生茶树物种,在进化上比
普洱茶种(Camellia sinensis)(包括若干栽培品种如勐库大叶茶等)原始;勐库野生古茶树是珍贵的茶树种质资源宝库,由于所处海拔高,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尤其是抗寒性较强,是抗性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宝贵资源;双江勐库高海拔超大面积千年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云南南部、西南部(即澜沧江下游流域)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双江县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勐库大叶茶具有叶芽肥硕、茸毛特显、持嫩性强、适制性广、产量高等特性。1985年,该茶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品种。作为云南大叶种茶树主要栽培品种之一的勐库大叶茶与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同出一山,这对研究茶树的起源、演变、分类和种质创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3 年龄最老、保存最完整的野生古茶树群落 北回归线穿境而过的思茅市境内长在无量山、哀牢山和澜沧江、李仙江两岸的原始森林中存活着大面积野生古茶树群落。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千家寨(又名大公房)野生古茶园群落,是迄今为止发现年龄最老、保存最完整的野生古茶树群落,矗立着两株高耸繁茂、刚劲挺拔、满身苔藓的野生古茶树,古茶一号2700岁,古茶二号2500岁,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野生古茶树王,受到世界学者专家的青睐。 1.4 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 在思茅市生长在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景迈村原始森林中的古茶园,开创了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据芒景布朗族种系“功德碑”的傣文记载,这片古茶园的种植始于傣历57年(公元695年),距今已有1310年的历史。整个古茶园在海拔1400米的山区,占地2.8万亩,实际采摘面积10003亩。古茶树为乔木型,与高大常绿阔叶林交错生长。走进古茶园,只见古木参天,高大的古茶村形态各异,树身裹满了厚厚的苔衣。古茶树寄生着一种“螃蟹脚”的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被誉为“茶茸”,是景迈、芒景古茶园独有的,从前
茶叶交易时以此证明茶产地的特殊标志。景迈万亩千年古茶园——这片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和面积最大的栽培型茶园的使用权已经有偿转让给美国101
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管理50年。1994年,日本名古屋
茶叶协会理事长、国际著名
茶叶专家松下智先生来到景迈、芒景古茶园考察,把万亩古茶林赞誉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
茶叶的珍贵的“茶树自然博物馆”,是中国的“国宝”。2 、云南省古茶树资源面临严重危机由于近50年来人口增长、不合理采摘、过度开发,甚至大面积毁茶种粮、种蔗,单一化茶园替代或者在古茶园、古茶树周围建设新茶园导致基因漂变等各种因素,使古茶树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云南古茶园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被称为世界
茶文化之根的云南古茶园面积在近半个世纪中缩减了3/5,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50余万亩减少到了目前的20余万亩。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云南古茶园生产的天然有机茶引起国际国内市场的极大关注,海内外少数茶商过分炒作“古茶树
普洱茶”,由于商业活动的增加和商业过分炒作,古茶树资源显得弥足珍贵,价值一升再升,古茶园由千家万户管,实际没人管,由此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破坏行为发生,有些茶农对古茶树资源保护的意识淡漠,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对古茶园实行掠夺式经营,不断出现圈地围树、砍伐野生古茶树、不惜过度甚至毁灭性采摘古茶园
茶叶的事件;加之古茶树、古茶园管理粗放,普遍存在只采不管的问题,致使古茶树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古茶树、古茶园退化严重,产量低下。以上因素直接威胁着古茶园、古茶树的生存和安全,云南省的古茶树资源这一重要的世界性自然、文化遗产和种质资源库面临严重危机,古茶树资源破坏不断加剧。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云南农大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联名倡议,要力保这一重要的世界性文化景观遗产中的云南古茶园和古茶树。他们的呼吁得到中科院资深院士、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的支持。3 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为了为进一步做好云南省古茶树资源的发现和保护工作,以利永续研究,提高对古茶树资源科学、文化和产业价值的认识;合理开发利用,振兴和提升云南省
茶叶传统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应该切实采取措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世界
茶文化的“根”和“源”。应尽快成立云南古茶树保护委员会,建立云南古茶树资源信息库,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古茶树群落、古茶园以及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与监测,全面摸清云南古茶园、古茶树和野生茶树群落种类、数量、分布现状和生长状况,对百年以上和胸径在50厘米以上的古茶树,以及百年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连片古茶树群落进行详细调查、核实、认定和登记,并建立档案,建立云南古茶树资源信息库。鼓励在古茶树集中分布区域和濒危的古树名木分布点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或保护点,设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区域。禁止在有古茶园、野生茶树群落、古茶树和野生茶树分布的区域内排放废水、废气,倾倒废渣,或者从事取土、堆物等破坏古茶树生存环境的活动。对生长受到威胁的,应当及时采取拯救措施,保护和恢复其生长环境,必要时应当建立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库或者采取迁地保护措施。需出售、收购野生古茶树及其产品的,必须经有权机关依法批准。外国人在云南省境内对野生古茶树进行采样、实验或考察研究的,必须提出申请,获得审批后方可开展工作。各级野生古茶树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召开相关单位和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和咨询会,编写古茶树资源保护项目报告及资金筹措方案,要组织力量,对古茶园、野生茶树群落、古茶树和野生茶树的保护、改造和管理等活动进行科学评价和审查。对确实需要改造的古茶园和野生茶树群落,必须经过充分论证,严禁借改造古茶园和野生茶树群落之名采伐古茶树和野生茶树。对古茶园、野生茶树群落等实施围栏、筑台、施肥、施药等可能影响到植株个体生长或改变其生长环境的管护措施,同样要对其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未经科学论证和有权部门许可,不得采伐野生茶树,也不得采集其枝叶、果实及种子。开展与古茶树资源有关的产品利用和旅游产业开发等项目,必须提交总体规划并经省级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在经济价值方面,云南
普洱茶古茶树资源一部分已被群众利用,仍有一部分处于丢荒状况。但群众对古茶树资源的利用大都处在一种初步开发利用的状况,家庭制茶作坊普遍简陋、卫生条件差,制作粗放,质量堪忧,古茶树资源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当今,消费者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观念转变,无公害茶、有机茶产品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首选。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应通过宣传,提高古茶树资源的价值,宣传古茶树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优异的内在品种,提升古茶树资源的文化内涵,使古茶树
茶叶产品得以较大升值。通过效益的提高来激发群众自觉管理、保护古茶树。在云南
普洱茶古茶树资源开发利用上,蕴藏着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云南省拥有众多如野生型“巴达大茶树”、栽培型“南糯山大茶树”等的古茶树及博大精深的普洱
茶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
茶文化,这些都是云南省旅游资源中的一朵奇葩。早在唐代就名留史册的“银生城界诸山”(即后称的古“六大茶山”),正成为海内外茶界人士和
茶文化爱好者寻根探源的科考、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各民族独特的
茶文化,如傣族的竹筒茶,布朗族的腌酸茶、竹筒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基诺族的凉拌茶,拉祜族的火罐茶等等,这些古老的“
茶文化”蕴涵着厚重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将古茶树、古茶园的保护与旅游相结合,开发古茶树资源、民族
茶文化生态游,一方面可对民族
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使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也可在生态游中让茶农得实惠,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古茶树、古茶园的保护。积极组织对古茶园申报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认证,同时传承历史传统名茶制作工艺,吸引国际上有关国家和组织的技术与资金,投入古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4 云南
普洱茶古茶树资源对未来意义重大当未来完全摸清云南省境内现存的古茶树、古茶园的分布、品种、树龄、采制、管护等家底,完善制定出古茶树、古茶园资源保护条例;制定出相关的保护法规条例,规范宣传,提高各界的保护意识;成立了有权威性、有执法权的古茶树、古茶园的保护委员会,划定保护区加强保护,把保护法规、措施落到实处;对部分古茶园实行了严格管养,规范了采摘技术规程,杜绝了掠夺性采摘,做到既有效保护又合理利用;对一些古茶区作坊式的
茶叶加工进行规范,严格了生产和卫生标准,提高了
茶叶加工技术,不具备条件的不准加工,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和以次充好行为,维护了传统
普洱茶的声誉和守法经营者的利益;健全了
茶叶生产管理机构,加强技术力量,加大古茶树、古茶园保护宣传力度,普及运用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切实依法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现存的云南
普洱茶古茶树资源。在
普洱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
茶叶爱好者的青睐,茶业界竞争日显激烈的情况下,保护好古茶树、古茶园资源,使之在质量上更加符合人们对绿色、环保、生态的需求,打造好云南的
普洱茶品牌,使
普洱茶“金字”品牌不断升值。云南
普洱茶古茶树资源,向世人共同验证了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的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驰名中外的
普洱茶的发祥地;它们提供了人类对野生茶树驯化为栽培茶树最原始、古老的种植方式以及可以提供人们对古茶园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丰富的基因源;它们的存在,对于研究茶树原产地、茶树群落、茶树遗传多样性、茶树种质资源的利用,都具有重大意义。此外澜沧县邦威的过渡型大茶树、勐海南糯山的800年“茶王”和其它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茶园为云南也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和使用
茶叶的地区,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无论从古茶树的文化底蕴还是从科研价值、生态价值、观赏价值来看,云南
普洱茶古茶树资源都是“世界级”的资源,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珍贵遗产。加强对这些宝贵的遗传资源的保护,不仅对研究茶的栽培历史、未来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