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热络,大陆对台湾茶的巨大需求使得不少茶商进口大陆和东南亚茶冒充阿里山高山茶。"我们的春茶比赛一结束,大陆的网上立刻就有卖的,包装名字都一样,珠露的商标在大陆也注册了,但还是被仿得厉害。"刘启全说石棹珠露茶种植面积只有80多公顷,产量并不大,几乎岛内就能消化完,很多老顾客不等上市就全包了。
为了维护阿里山高山茶的品质,嘉义县政府特别整合境内生产之茶叶,以DNA防伪标签共同包装建立品名,并推展分级定价制度,提高产业价值。在最大的阿里山茶产区梅山乡我们就看到,经乡农会认证的台湾高山茶或比赛茶,全部会贴上防伪标签,以供消费者参考。
不断创新的经营之道
"现在我们的茶网上也可以买到,不过都是孩子们在经营网络销售。"林仁燧说,新兴的网络购物改变了以往客户到茶店、茶厂买茶的方式,"网络销售成长得很快,可能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而同为种茶人的刘启全却针对阿里山日益增多的游客,开始向另一个方向进行发展,经营了一家以茶为主题的民宿。他在茶厂附近建起一栋别致的小楼--"茶云居".小楼面朝阿里山景区,推开窗户就能看到层峦叠嶂、云山雾绕,环境格外优美。
而在嘉义县中埔乡,我们见到另一位茶业者凃协宏,他的"茶王会会馆"建在前往阿里山森林公园的路边,集销售、会客、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瞄准的就是慕名而来的大陆游客。"过去父辈们都是经营茶业,现在除了种好茶,更要将茶文化推广出去。"凃协宏对茶业经营颇有心得,他的茶甚至已在台湾"华航"的飞机上开卖。
围绕阿里山茶进行创新的还不仅这些。30年前台湾人就成功改良培育出金萱茶,获得颇高的市场认同。如今,台湾茶业者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更好的培育技术、烘焙手法、衍生产品加工等等。在阿里山乡,我们尝到了口感甚佳的苦茶油;在梅山乡,我们又见识了内容丰富的茶文化馆……
离开嘉义县阿里山区时,想起一句让人回味的广告词,"一滴入魂"--或许,这正是阿里山茶之道所追求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