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茶,下福州跑广东叫卖了。 天心村斗茶赛已成为含金量很高的标准化赛事。天心村村主任韩锦清说,“这个赛事也成为茶人们技术交流的平台和品牌推广的渠道。” 吴煊海说,平时难得去其他茶厂串门,斗茶赛就成了与专家、其他茶师傅们交流的最好机会了。“这泡茶的优点是什么、缺陷在哪里、怎样改进等话题,在那种场合最容易沟通了。”他说。 彭丽娟参加斗茶赛,更多的是抱着学习交流的心态。她说,能获奖固然好,但通过交流沟通,不断提升肃德
岩茶的品质才是最终目的。 因为外地
岩茶爱好者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斗茶赛也成为天心村茶企的接待日。“每年都会接待一些老朋友,结交不少新朋友,挺好的。”吴煊海的女儿吴俤仙说。 今年估计会更多。记者从斗茶赛组委会了解到,今年斗茶赛组委会共收到茶样669个,再创历史新高。据悉,去年天心
岩茶村民间斗茶赛共收到茶样493个,整个赛程为四天,安排得挺紧凑,考虑到今年的参赛茶样比去年增长了三成以上,组委会估计赛程有可能延长。 延伸阅读一:茶商云集 静待赛事盛大开启 李茜 “每年8月我都会提前来武夷山,等斗茶赛开始。”7日,来天心村采购
茶叶的谢女士告诉记者,这几年,天心村民间斗茶赛的名声越来越大,天心村
茶叶的名气也越来越响亮,她不愿错失这个购茶的好时机。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这是北宋大文豪范仲淹在武夷茶区生活一段时间后所作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的前四句。文中的武夷即是天心
岩茶村所辖区域。 “按照这样算,我们民间斗茶赛都办了有八百多届了。以前,斗茶赛都是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斗,政府参与举办第一届斗茶赛时,只收了100多个茶样,加之整个赛事评比都是由专家组关起门来评, 所以许多村民起初对斗茶赛持观望态度。”天心
岩茶村支部副书记余盛良说,随着斗茶赛逐步完善,成为标准化赛事,村民在斗茶中可探讨、交流
茶叶制作技艺,进而提高
茶叶制作水平,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天心村有500多户人家,今年共收了669个茶样,平均一户一茶。 武夷山的斗茶之风在唐朝就已初具规模。到了北宋,丁谓和蔡襄二人在担任福建转运使期间,将武夷山茶做成茶饼入贡,受到朝廷封赏。随着贡茶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官焙产量严重不足,为了选取好茶进贡,各任转运使就在民间将好茶放在一起斗,整个比斗过程就是现在的斗茶。 苏轼的“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描述的是斗品充官茶的过程。“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蔡襄在《茶录》中也提到了斗茶赛事。 如今,每年8月18日早晨,天心村的停车场上聚集成百上千人,只等时钟指向8时18分,天心
岩茶村民间斗茶赛隆重拉开帷幕。斗茶既是对品质优越
茶叶的选拔,也让更多的
岩茶爱好者领略了“茗战”之趣。众多嘉宾、茶人、专家、游客可以在此交流
茶道,品评武夷
岩茶。天心村每年的这场盛会,还吸引了国内外采购商,争相抢购茶王、金奖的
茶叶。每年的斗茶赛也是天心村
茶叶销售“黄金期”。去年斗茶赛期间,天心村每天的人流量达到1000多人,预计今年还将增长30%。 延伸阅读二:斗茶缘起 斗茶,雅称茗战,源于福建闽北武夷山下的建安一带。 到了北宋,朝廷在建安设置了御茶园(俗称“官焙”),北苑贡茶几乎独贡朝纲。丁谓和蔡襄担任福建转运使期间把建茶做成龙团凤饼入贡,受到了宫廷的极大赏赐。随着贡茶量的不断增加,官焙所产不足进贡,便从民焙(亦称私焙)中选出好茶补充。 为了选取好茶进贡,每年春茶出产之后,负责收罗、运送贡品的转运使、地方官员组织各民焙茶农在建安东溪畔、凤凰山下举办规模盛大的斗茶赛,参加的民焙达数百家之多,斗茶盛事往往延续好几天才能品出高下,斗茶也由此渐渐成为民间的一种集会和文化娱乐活动。 再往后,民间集会也成了宫廷、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的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