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补贴推动西藏牧业转型
发布时间 2013-08-22 浏览 24937 次
 拉萨地区林周县农牧局局长郭果说,到今年7月底,林周县2012年度草原生态补贴已全部补贴到户。

  补贴机制促“双丰收”

  “生态既是重要的发展成本,也是最现实的生产力。”西藏自治区副主席、那曲地委书记多托表示,那曲地区既是一个牧业大区,也是一个生态大区。那曲地区草地面积6.32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4.69亿亩。受自然条件、人口快速增长、传统牧业粗放式经营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草场超载过牧和草原退化现象严重,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改变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传统牧业经营模式,提高单位草地产出率,已成为当务之急。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要走出一条经济生态化、生态长远化的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切实减轻传统牧业对生态的影响。

  在谈到具体措施时多托说,首先要加快转变牧业发展方式。坚持把产业化建设作为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革命性变革,稳步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重点抓好示范点建设,从政策、科技、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不断提升合作组织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加快推进传统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目前,那曲地区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达到262家,出资总额1.24亿元,牧业组织化程度和畜产品商品率逐年提高,为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要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西藏率先开展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试点工作。2009年、2010年我们在安多、聂荣、班戈三县先行试点,兑现减畜奖励资金近6400万元、薪柴替代补贴资金4000多万元。2011年,自治区下拨7亿多元奖补资金,在全地区11个县(区)推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加快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建立,不仅加快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且牧民政策性收入明显提高,实现了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牧民增收致富“双丰收”。

  再次,要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我们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以重点生态保护工程为支撑,以强化生态环保监管为抓手,全面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