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1072个专业合作社带富1.5万多农户
发布时间 2013-09-27 浏览 25082 次
大户、经纪人、村干部等农村“能人”牵头领办的。

政府“站位适中”。政府发现当地产业出现“苗头”“势头”时,及时介入引导,在设施建设、资金协调、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合作社扶持,成为其发展的“助推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6年来,我县共安排专项资金近千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

管理“聚沙成塔”。通过科学管理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整合起来,改变市场一个小浪也能让一家一户“船翻呛水”的局面,形成对外的整体竞争力,产生1+1>2的效应,走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茶叶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我县发展规模、品牌、绿色和效益茶业的主导力量。”业内人士这样为合作社进行“角色定位”。

激活土地资源的巨大能量

在西坪镇农技站,记者见到德铭茶叶合作社社员王清荣正拿着一张“处方单”在购买农药。他说,“处方单”由镇政府农技员对茶树“会诊”后开出,既降低成本,又确保了茶叶质量安全。

我县各类合作社实行病虫害测报、农资购买、技术培训、茶叶品牌和质量管理“五统一”管理。据统计,去年全县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6亿元,购买农资2千万多元,培训社员2万人,注册商标近150个。

调查显示,合作社实行“五统一”管理方式后,农业成本节约10-20%,产品流通成本可降低10-20%,销售价格提高10-15%,成员收入提高20%以上。

一辈子种茶制茶的龙涓乡举源村茶农陈江兴怎么也没想到,自家的5亩老茶园“1亩茶园每年至少有1万元的收入,增收4成,在合作社干活还有工资拿。”

如何将农村的“死”资源变成“活”资本,赋予其能够流转、交易和入股的资本属性?激活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生产要素?县委、县政府做了有益的探索。

2011年,我县出台的《安溪县茶园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暂时办法》。该办法将茶农的茶园“作价入股”茶叶专业合作社,嫁接股份制经济成份,实行“股权+红利+工资”的做法,引来茶农们争相试水。

尽管土地还在社员每家手里,但种植、管理及产品销售,都由合作社专人负责。对普通社员来说,将“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烦恼交给合作社,自己只管放心地忙生产。

此外,还推行茶园租赁,在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对社成员茶园以每年1500-3000元进行租赁,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我县流转茶园8.5万亩,总产量近万吨,总产值10亿元以上。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县农茶局局长蔡建明说,合作社通过茶园“作价入股”、租赁,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土地流转形式将社员土地集中起来,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真正激活土地蕴藏的巨大能量,为土地资源充分涌流、拓宽致富路搭建宽广的平台,使农民真正从土地里获得最大的利益。

农民“抱团发展”

土地“产银生金”

提起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少人会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吃“大锅饭”的情形。在历史的记忆中,农村合作社是消极怠工、效率低下的代名词。1982年元旦,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确立,创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投入要素----自由流动的劳动力!

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干到户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成了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瓶颈。为解决单家独户难以解决的农事问题,中国各地不断涌现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再次以全新的概念和蓬勃的生机出现时,令人振奋。

“跟着合作社里走,产销不用愁;跟着合作社里干,农民有钱赚。”随处可听到我县农民发出这样的感叹。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6年来,在我县,农业科技带头人、种植养殖大户、经纪人、村干部等农村“能人”“抱团发展”,在自觉、自发、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纷纷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增强了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并通过茶园入股、租赁,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土地流转形式,“变土为金”,真正激活土地蕴藏的巨大能量。这种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模式,符合农村的实际,顺应了农民的意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县的探索和实践,为全省各地正在蓬勃兴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