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古称九龙乡,公元282年至公元777年属南安郡丰州管。闽茶史最早的茶事记载则是(公元398年)当时与现漳平同一州府的丰州,九日峰山上的石刻“莲花荼襟”。(魏晋南北朝期间,九日峰山上盛产“石绿亭”茶,被现茶界称闽“古董茶”,比茶经记载还要早三百年,规模盛大,从九日峰山上俯看,山下尽是茶事活动,所以当时的文人墨客就在山顶上的石头上刻下:“莲花荼襟”,让历史见证这一茶之盛事)。
1、从最早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生吃),发展到生煮羹饮(煮熟)。三国时期,魏朝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化加工,将茶叶晒干或烘干收藏,这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加工状况。
2、从蒸青造形到龙凤团茶:由于简单加工有青草味,经反复实践而发明蒸青。北宋年间,做成团饼状的饼茶盛极一时叫北苑贡茶。宋代《大观茶论》记载: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山水,钟山川之灵擅,激襟滞涤,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儒子可得而知也。当时北苑贡茶可谓:“金可得茶不可求”。茶叶发展也到了历史最辉煌的时期,
3、宋代建州(今建瓯)设立“北苑”御茶园,大规模专门为皇家宫廷种植生产“龙凤团茶”。受周边影响,漳平的先民也开始有了较大规模茶叶种植。经考证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就有大片宋时种植的漳平水仙古茶园。
4、80年代时期漳平重修高明寺时挖掘出土就有宋代精美的紫砂壶,说明那时漳平已受建州北苑贡茶影响,无论是种茶规模,还是在品茶技艺及器具均已达到历史的很高水平。
5、现双洋镇中村地界有一座海拨1365米的石牛冻山上,崖峰峭壁,终年云雾缭绕,山顶至今仍遗存几株千年水仙茶古茶树,其中一棵最大的高达7.35米,这株罕见的水仙茶古树被专家称为水仙茶母本活化石。当地百姓称该株母树为“仙茶”所加工的茶叶按畲族老百姓的叫法称之为“晚甘候”从古至今。
6、从宋代团饼茶到明代散叶茶,由于团饼茶在蒸青中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而后逐渐采用半发酵茶的加工方法,保持了茶的香气及滋味。(发酵也叫着酶促反应,乌龙茶也称半发酵茶,是指用一定成熟度的鲜叶加工而成,鲜叶成熟后,叶内细胞含多酚氧化酶,圆实饱满,通过摇青,细胞破裂,与形成香气的底物樱草糖皂酶进行吻合,慢慢熟透,俗称“发酵”), 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兴散茶。随着罢团兴散,从此也就逐渐形成现在漳平水仙饼茶一直沿袭至今的过渡变革,这一工艺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茶叶加工工艺的经典遗传,也是唐宋茶叶遗风的一种延续。
7、明朝永乐年间,在举世闻名的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当中郑和的副使航海家王景弘,他就是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人(原宁洋县集贤里)。据说:王景弘随郑和七下西洋时曾大量携带了家乡产的漳平水仙茶饼。作为使团的礼品茶及航海途中不可缺少的用茶。因漳平水仙茶属半发酵茶,容易保存、携带,既保留了茶叶当中的有效保健成分,如维生素、氨基酸等,又不失滋味醇厚、鲜爽、活泼又润滑回甘的风格,非常适合作为使团的礼品,及航海途中几个月的维生素及氨基酸的补给(数月的航海途中若缺少维生素类则容易导致败血症)。在长达数十年的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漳平水仙已经香飘万里,声名远播。
8、清光绪二十年(1894)由陈泰昌在宁洋古城及在上海、东南亚等地开设的“泰昌茶行”漳平水仙茶店。又再次让漳平水仙茶走出漳平。“泰昌茶行”选送的水仙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9、1929年8月朱德老总亲率红军攻打宁洋,驻军现福建仙汇茶业有限公司仙汇茶场所在地大会村(即漳平水仙的发源地,解放后为人民公社茶场),在与当地茶农共品漳平水仙茶后留下了深刻印象,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仍对漳平水仙情有独钟。(1995年版漳平悬志之大事记)。
漳平水仙从公元398年与闽茶史最早石刻记载:“莲花荼襟” 的关联,到唐代漳平福建原住民畲族百姓把水仙茶称之为“晚甘候“。从宋代与北苑贡茶,同一茶树品种,到明代罢团兴散后,至今仍保存团饼茶的风格,可见漳平水仙,历史文化背景极其丰富多彩,对于研究乌龙茶起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笔者才疏学浅所收集到的资料少之又少,十分有限,可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希望茶友及时予以指正。
(作者系:福建仙汇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