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舢板”升级“大旗舰” 农民专业合作社再联合
发布时间 2014-01-17 浏览 24827 次
茶产量3万多斤,而一年的销量足足有6万斤,供不应求;此外,合作社的成员善于制茶,茶园专业管理跟不上,所以想到‘收编’其他合作社。”陈敬敏原本是内灶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尝到“合作社”甜头的他并不满足于现状,因为他知道单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规模偏小、专业化管理能力弱。只有抱团发展,将合作社从“小舢板”升级为“大旗舰”,通过优势组合,才能实现合作共赢。

  在他的运作之下,内灶茶叶专业合作社与内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专业合作社及赤片金笑佛、长其、碧乾、西林等4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共同发起成立了内灶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根据章程,联合社在依照茶园面积向各家合作社支付茶园租金的基础上,根据占股比例进行二次分配,派发经营红利。

  破解合作社“小微”困局

  “联合社是破解合作社‘小微’困局的有力武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规模小、起点低,有些只是简单的合作制茶,茶园还是各自耕作,跟原来单户独干差不多。”大多数合作社仍处于发展初期的“小微”阶段,且信息不互通,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仅以安溪县为例,从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安溪共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131家,累计成员总数13221户(农户),累计出资总额9.03亿元;其中,成员总数在50户(农户)以上的只有61家,占总量的5.4%。由于绝大多数专合社规模小,实力有限,合作经营的优势发挥不充分,甚至有些专业合作社自成立起,除了享受政策补贴外,几乎没有什么生产经营活动。

  “联合社的出现,有效克服了分散的小型合作社的发展弊端。”安溪县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联合社的形式,由发展较好的合作社对小型的合作社进行整合,通过“大手拉小手”,进一步降低了各项农业生产成本,形成了主导产业规模,掌控了市场话语权。同时,还有利于解决资金短缺、产业链融合度低等问题,以及加强了与农业龙头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为支持这种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创新,安溪县工商局还出台了全省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注册登记指导意见。

  免除茶农“断代”之忧

  “过去单个合作社要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合算’的事,现在办联合社就是要解决单个合作社‘办不专、办不大、办不强’的事。”安溪县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联合社成立后,原来各农业合作社的生产资料、市场渠道、品牌、技术等实现了资源共享。以前合作社既要管生产又要管销售,精力和规模都有限,现在联合社成立后充分发挥各合作社的优势,形成了专业的管理团队、销售团队、技术指导团队,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专业化程度更高,管理更加规范。

  与此同时,规模效应逐渐显露的联合社,还可以有效解决茶农“断代”之忧。通过内部整合与调剂,联合社可以返聘茶农为员工,按需分配岗位,特殊的工种以及不足的劳力,由机械化生产解决,茶农获得了工资收入和经营分红双重保障,既解决了制茶工艺失传之忧,又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市场化的运营模式,还可以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农二代”重返“农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