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张孟阳诗云:"芳茶冠六情,滋味播九区。"杜甫亦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之句,而以唐卢同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茶的妙用。
第一部论茶专着茶经出现在唐代,为陆羽所撰,人称"茶神".饮茶之风不仅遍及大江南北,进入西北、西藏各地,更东传日本。明万历年间首销欧洲,走向世界。
茶之所以能得全人类之青睐,成为日不可离的饮料,不仅由于它汤液清新,气息芬芳,饮之爽口,回味甘醇,而且还在于它有许多却病健身的功效。我国最早的药物专着神农食经谓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唐本草言茶能"清宿食",本草拾遗认为"久食令人瘦,去脂".总之,茶能提神益智而少卧,消食去脂而难老,更有止渴利尿去痰热之功。所以顾况茶赋云:"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顾元庆茶谱更谓"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现在普遍习惯于用开水冲泡茶叶的方法饮茶,据说此法始于明太祖。以前一般是将茶制成茶饼贮存,用时将茶碾碎罗细成末,或用水略煎,或少量沸水点泡,然后连茶末一起喝下,叫做"吃茶",至今湖南一带仍有饮茶连茶叶一起嚼食的习惯。由于茶有它的药用价值,且取用方便,古人时或在茶末中掺人一些药物,饮茶时一起咀服,从而形成了"药茶"这一新剂型。唐本草说:"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就是早期的药茶记载。陈承认为"合醋治泄痢甚效";吴瑞斤谓"炒煎饮,洽热毒赤白痢。同芎、葱白煎饮,止头痛"等皆是。
茶有诸多益处,但是否多多益善呢?对此古代早有争论。苏轼说:"除烦去腻,世固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耳,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东坡以茶性寒而畏之;禁馀录载苏轼"平生不饮,惟食后浓茶涤齿而已。"人有体质禀赋之异,茶性苦寒,于脾胃虚寒者多饮则不宜,平时如能适当而不强饮,也是有益无害的。"食之宜热,冷则聚痰";"莫吃穿心茶"(琐碎录),也是饮茶者所应当注意小心的。
日前,在上海健康教育协会主持召开的研究会上,与会专家提出,饮茶应该有一个度,过量饮茶会引发牙斑、骨刺,反而对健康不利。经过临床反复验证,成人每天饮茶最佳量应是每天两次冲泡,每次2克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