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万应茶的由来
发布时间 2014-04-03 浏览 23021 次
/p>

卢曾雄根据这个手抄本,再经苦心钻研,反复试验,并亲自动手制作成功。起初,制成密丸状,一粒粒有如手指头大小,显得比较粗糙些。刚刚应市,恰逢浙江天台山一位老和尚路过这里,他高兴极了,信手拿来笔墨纸砚,画了一幅中堂画,赠与卢曾雄。画中题写:“采取名山药,善疗天人。”此后,卢曾雄便把药铺取名“采善堂”,并把它贴于大门上。

到了道光年间,卢宏汉接过父辈医术并对此药进行潜心钻研,在制作工艺方面做了革新,由粗磨改为细磨,用铜模压成扁园状小饼,每块重一钱,能治多种疾病,命名“万应茶饼”。那时候,适逢进士、翰林院编修巫宜福(永定大溪人)回乡省亲,卢宏汉往见并赠送万应茶饼,巫把“茶饼”带回任所。此值京城瘟疫流行,巫把该茶饼分送多人治疗,被治愈者甚众。于是,巫翰林亲笔写下“采善堂”三个大字,并题诗一首:

有客桑君语,良方妙化哉。

桔荣先荫外,药引上池来。

驱疫千金焕,通神六气归。

视中宜宝贵,知是济时才。

这个万应茶饼,名不虚传。早在道光年间,江西九江、修水、铜鼓、奉新、万载等地流行瘟疫时有发生,患者服用之后,大部分人很快恢复健康,深受群众信赖,所以直到如今,这一带地方对“万应茶饼”情有独钟,一直是万应茶销售的主要地区。

1956年,卢曾雄的后裔卢文华、卢文寿兄弟俩把这个秘方献了出来,并亲自参与技术制作,由当时的陈东供销社承办经营业务。1977年万应茶饼载入《福建省药品标准》;1979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审核批准,商标为“金丰山牌”。

1984年冬,厂址搬来永定城关,纳入地方国营,厂名仍然是“永定县采善堂制药厂”,经省卫生厅准,并取得闽卫准字(86)21203号的产品批准文号。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采善堂制药厂取得长足的进步,如今一幢幢崭新的厂房,仓库、办公大楼、职工宿舍横亘于永定城关东门外,全面更新生产设备和包装技术,按原配方制作,要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生产袋泡剂万应茶,源源供应我国闽、粤、赣、湘、桂、滇、黔和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驰名中外。

凡是改革回国到大陆观光、省亲、会友的华侨、外籍华人来永定者,无人不带上些万应茶以供他们自己和亲人备用。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