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条规矩,从小暑到立秋的“三伏天”,每日要加派一两户送茶,最热时茶亭一天需供茶十担左右。总而言之,标溪茶亭从来不会让一个行人喝不到茶而离开。为什么数百年来标溪村民代代相传如此热心茶亭事业呢?村中人告诉我一句谚语:“谁家没有出行人,应将路人当亲人。”一个人炎夏出行,流汗过多,极易脱水中暑发痧,或因口渴难忍而喝路边生水,以致呕吐泻泄,那可都是夺命的险症啊!而这座茶亭,让行人既有阴凉歇处又有香茶可喝,解乏又解渴,这不是替无数人解难保身的大善事吗?祖宗造亭供茶,哪个子孙会不乐意送几天茶呢?村中还有一个传说:曾有母子二人一天中多次扛桶向茶亭送茶,孩子贪玩不太乐意了,母亲就说:“这是给你爸送茶呢!”孩子不解:“爸不是到外县卖水果去了吗?”母亲说:“是啊,你爸这会儿正在那边的茶亭里喝茶呢!”孩子恍然大悟,脚步顿时欢快蹦跳,摇晃得把桶里茶水都溅得母亲一身。村民说:“你知道这故事里藏着一个什么道理吗?就是一句古话:帮人就是帮己。”清乾隆十五年版《贵溪县志》对茶亭有一个评语。该志在记载包括标溪茶亭古名在内的一系列茶亭之名后,加了一段按语:“茶亭呈报颇多,处处义浆,宾旅无虞暑渴,是亦厚俗之一征”。称茶亭为淳厚民俗的一大象征,可谓中肯。昔时大江南北,像标溪这样的茶亭,曾经是星罗棋布,至今仍有一些乡、村以茶亭命名。华夏古传的茶亭风俗,形成了一种茶亭精神,即平民百姓的人间关爱、互惠情怀和公益热忱,其中蕴含的是民族文化记忆中的“和谐思维”。标溪村的这块茶亭传牌,正是这种民族美俗的见证文物。如今,由于交通发达,饮料随处可买、随身可带,众多茶亭皆已隐退于历史深处,但标溪茶亭年年夏秋依旧供茶不辍,因为当地公众还需要它,全村还乐意供奉它,可谓一枝独秀。标溪茶亭,也许是华夏茶亭美俗唯一仍存的活化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