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颖认为,尽管门户网站遭遇了微应用时代诸如微信、微博以及APP客户端等各种冲击,但他始终坚信,门户网站的需求还是存在的,其始终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的流量通道。“尤其对普洱茶行业而言,信息的不对称,阻碍了对普洱茶的推广。”
从2006年算起,云南普洱茶“触电”已有7年,不过和众多云南传统优势产业一样,这个行业缺了那关键的几笔。
在付颖看来,云南互联网行业缺乏横向合作精神,单打独斗现象明显。每个人都不用心打造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而去传统行业找卖点,导致放弃了自己的优势。“传统不传统,互联不互联,两边不讨好。”
倪兵对此也有深刻的感受,2011年,他牵头做了一些横向联合的尝试,比如打造云茶电子商务基地、康乐茶城电商交易平台等,效果虽然有,但离预想差距很大。“主要是因为云南电商缺乏领袖企业,来主导行业的横向联系。”在倪兵看来,云南电商的实力普遍较弱,还没有出现销售额过亿的企业,大家都忙着生存与发展,没有多少实力和精力去做更大层面的事,加强横向联系还得过上一段时间。
此外倪兵认为,云南电商环境很混乱,需要规范。“我遇到长达三年价格不改的淘宝店(茶叶价格每年都在较大幅度上涨),通过价格搜索引擎,它就会排在前面。会误导消费者。因为消费者如果看了那个淘宝店价格后,会认为在我们这里买高了,形成负面的口碑。”
“电商是没有品牌的。”滇红集团营销总监张心忠对普洱茶电商秉持这样的观点。在他看来,普洱茶电商还处在“丛林法则”的野蛮竞争阶段,只有“先通过现代传统渠道,建立普洱茶的品牌,才能在电商渠道有所作为。”
制约云茶电子商务发展最大的因素还是人才,技术、营销、客服三方面的核心人才在昆明都很紧俏,很多时候会出现企业开出高薪却依然招不到想要的人的情况。“以茶叶包装为例,业内有这样一句话:广州、深圳抄国外,云南抄广州、深圳。一些企业因为招不到好的策划人才,只好把包装拿到广州、深圳去做。”倪兵说。
更深层次的原因,倪兵认为是来自于行业内部专业与资源的不匹配。“电商企业擅长互联网,但缺乏足够的线下资源作为支撑。”比如拥有大面积茶园的茶企,只会做点初加工,不善于品牌运作,不懂网络销售;而做电商的企业虽然熟悉网络的游戏规则,但由于没有茶园和加工基地,大都要靠掌握产品资源的厂家支持,而厂家由于认识度、能力、战略侧重点不同等问题,其支持往往不到位,致使云茶电商很难走得更远。“两边资源不对等,不兼容。”
在业内人士看来,云南互联网项目最有可能获得资本青睐的就是普洱茶电商,但事实却是至今没有吸引到一笔真正的投资。
“风投不青睐的原因是行业底子薄,整体运营水平不行,风投觉得进入的时机还不成熟。”吕建峰说,云南拥有好的资源,但缺乏人才、资金与专业的运作团队,风投很难找到落脚点。天使投资也曾在2011年关注过倪兵的普洱中国网,但之后再也没了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