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存在热带、亚热带两种气候,炎热干燥,雨量较少,呈带状分布。由于澳大利亚基本上处于低纬度、中纬度地带,位于南纬10。41 ~39。08之间,南回归线横穿大陆中部稍北的位置,致使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常常出现高温。澳大利亚
是干旱少雨、降水量极不均衡的大陆,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的地区约占大陆面积的35%,年平均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的地区约占大陆面积的60%以上。1.3澳大利亚历史发展
澳大利亚这块土地很早就有人居住,但作为国家的历史却很短,故被称为“古老土地上的年青国家”。原来只有土着人居住,1770年4月英国人詹姆斯·库克率航船在澳大利亚东南沿岸登陆,宣布澳大利亚为英殖民地。1788年1月英国的第一批流放犯在澳大利亚上岸,并于当年建立了第一个流刑殖民地--悉尼。1842年废止流放制度,正式向自由移民开放,使澳大利亚从英国的流刑殖民区迅速发展为近代殖民地。
19世纪澳大利亚开始由殖民地向独立国家转化。1856年产生第一部宪法并实行自治。1891年在悉尼召开各殖民地联合会议。1901年1月1日正式公布宪法,澳大利亚联邦诞生,成为英国的自治领。1908年定堪培拉为首都。1931年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
1999年11月6日全民公决,54%的投票者同意继续
拥戴英国女王为他们的国家元首。2澳大利亚茶史与茶俗
2.1澳大利亚茶史
澳大利亚第一个茶叶种植园于18世纪80年代后期建于昆士兰,但这个种植园在1918年被一场旋风所毁。1959年澳大利亚的茶叶工业伴随着同尼斯费尔附近的内拉达种植园、昆士兰巴特尔·弗里尔山上的种植园以及新南威尔士北部的克劳西尔斯·克雷克地区的种植园的建立而重建起来。
澳大利亚的茶叶生产开始在20世纪50年代末,但长期以来发展缓慢,直到80年代产量才有较大的增加。澳大利亚的主要茶叶产区在东部的昆士兰州北部,该地区气候、土壤非常适合茶叶种植,所产茶叶质量也较高,90
年代,新南威尔士经过茶叶试种也已获成功,成为茶树栽植的新区。
澳大利亚茶叶产销一体,有三大茶叶公司--布歇尔士、兰曲和奈拉达公司,都已实行机械采茶,单位面积产量较高,鉴于澳大利亚庞大的茶叶消费市场,许多国外投资商纷纷而至。80年代就有英国的芬莱公司和马亚西亚的卢塞尔公司。他们在澳大利亚开辟了一些茶园,但产量并不高。1995年,日本三大茶叶集团之一--伊藤园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设立企业生产绿茶,占地80公顷左右,并具超前意识生产优质、无农残、高附加值的有机茶,主要运销本国,获取了丰厚的回报。
澳大利亚的茶叶生产虽有一定的基础,但产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澳大利亚是以牧业为主的发达国家,虽然具备茶叶生产的优良环境,却因技术等原因没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若能将中国先进的栽培技术引进澳大利亚,加之澳大利亚的土地成本低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大规模开发茶叶生产和发展有机茶,不仅顺应了21世纪健康意识的确立,且又拓展了一个传统而又具有新生命力的市场,其利益是可以触摸的。
澳大利亚进口茶叶迄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曾是世界上五大茶叶进口国之一,平均年进口量在2万吨左右,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进口数量的辐度一直比较稳定。进口茶中98%是红茶,主要来源于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巴布亚新几内亚,其余则是肯尼亚、乌干达、孟加拉,中国茶叶仅占总进口量的8%。
每年,澳大利亚人要喝1.70万吨的红茶,其中只有0.17万吨是本地生产的。也就是说900"/0多的茶叶依赖进口。澳大利亚是茶叶进口国,实际上95%的茶叶靠进口,1996年进口1.70万吨,人均年消费量0.95千克。主要饮用红茶。二次世界大战前,茶叶主要自印度尼西亚进口;战争期间,茶叶主要来自斯里兰卡;战后又恢复为主要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现在茶叶主要来自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等。,
2.2茶文化研究会
澳大利亚茶文化研究会(英文名:Australia Tea Cul- ture Institute,缩写:ATCI)是一个由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印度等18个国家的澳大利亚籍爱茶
人士和澳洲本土茶叶公司联合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
澳大利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汇聚了来自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民族的各异文化。同时,澳洲也是一个民主国家,鼓励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共同发展。其中,东方各国茶文化内涵丰富,而茶叶本身是纯天然的最佳保健品,在澳洲各个社区融合和推广各国茶文化并建立澳洲本土的茶文化氛围,培养澳洲人喝茶,爱茶的习惯,将改善澳洲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比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大大提高澳洲百姓健康状况。
澳大利亚茶文化研究会宗旨:在澳大利亚各个社区建立爱茶人士俱乐部,向各国移民推广茶文化,宣传茶叶养生以及茶叶相关产品的养生和保健知识;研究和融合各国茶文化,使之融入澳洲本土文化,奠定澳洲本土茶文化根基。
2.3澳大利亚茶俗
澳大利亚人饮茶深受英国风气影响,唯习惯强调一次性冲泡,饮用时还须滤去茶渣,并喜欢以糖、牛奶、柠檬或其它果汁调味,他们还特别钟爱茶味浓厚,刺激性强,汤色鲜艳的红碎茶。也就是说讲究红茶的质量。 澳大利亚研究新发现,好茶的关键是茶叶的采摘时间,昆士兰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最好的红茶来自夏季探摘的茶叶。研究人员品尝了店里买的56种不同品牌的袋泡茶,并仔细研究其质量,包括茶黄素( theaflavin)的含量。
茶黄素是决定红茶质量的三种茶多酚之一。茶多酚的含量越高,茶叶的质量越好。研究人员发现,澳大利亚茶叶的茶多酚含量一般比国外生长的茶叶低很多。
后来研究人员专门研究了在北昆士兰生长的茶叶,于是在那里发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采摘的茶叶,才能冲泡出上乘的茶。他们发现,“夏季收获的茶叶在加工以后,茶黄素的含量最高,也相应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红茶”。 除了采摘时间以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袋泡茶所用的过滤纸,也会影响茶汤的质量。他们注意到茶多酚的溶解度从82%到92010不等,说明劣质茶袋可能会阻挡茶叶中最有味道的物质的溢出。因此,专家们建议,茶叶生产者可以通过一个系统来确定最佳的采摘时间,以便获得最
好的口感,。
在澳大利亚,并没有如同东方的茶艺,但是沿袭了英国的下午茶文化,澳大利亚保留了一些英式的饮茶传统。以前澳大利亚每个政府部门、工作单位都有“茶伺”( tealady),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召集、备茶是他们全部的工作内容。每天早上10: 30和下午3:30左右,茶伺就会推着装有点心、茶、咖啡的推车,召集大家聚在一起,谈谈天。这个时候,茶伺起的作用就非同小可。据悉,澳大利亚外交部曾经有一位非常着名的茶伺。一天,外交部长给大家开会,但是下午茶时间到了,于是这位茶伺敲门进去打断了会议,告诉部长茶已经准备好了,不能等太久。过了一会儿,会还没有开完,茶伺强制中止了会议。当然,这是个例外,但说明那时那地,即便是部长也不可以破坏大家的下午茶时光。但是现在,这样的茶聚机会变得很少了,因为大家觉得这样工作效率太低,因此,下午茶的悠闲似乎不再需要了。逐渐的,十几年前,下午茶在澳大利亚就基本消失了。
在澳大利亚的偏僻农村,迄今还流行着一种奇特的“茶壶舞”。当茶壶中的水烧沸时,就放人茶叶,然后将茶壶提起,并绕着身子舞动,而且越舞越快。但不见壶中的
茶汤溢出或溅出来,因此博得了在场人的钦佩。然后速度渐漫,最后停止舞动。这时壶中的茶叶和沸水已充分搅匀,茶汤滋味己香浓,主人便开始向宾客顺序敬茶。3澳大利亚茶饮茶文化
3.1红茶文化
红茶是澳大利亚一种民俗茶饮。流行于澳大利亚欧洲移民居住区。这些欧洲移民及其后裔,饮用红茶与同欧洲习惯相同,须滤去茶渣,并喜欢加以糖、牛奶、柠檬或其它果汁调味,他们特别钟爱茶味浓厚,刺激性强,汤色鲜艳的红碎茶。也就是说澳大利亚人讲究红茶的质量。3.2绿茶文化
绿茶是澳大利亚一种民俗茶饮。流行于澳大利亚亚洲移民居住区,尤其是华人居住区。这些人保持了家乡饮用绿茶的习俗,在异国他乡仍然喜爱饮用绿茶。
煮茶与客早归去落日前山路更多 --读宋元泉州诗人蒲寿晟的茶诗
蒲寿晟,中国宋元时期泉州诗人。亦作寿成,讳颐嗯畹,(今泽作“伊斯哈格”),字镜泉,号心泉。蒲寿庚之兄。约生于宋朝嘉泰至元朝至元年间(1201~1294年)。其先祖是阿拉伯人,世奉伊斯兰教,先在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贸易,南宋初迁至广州,经营香料、丝绸,富甲两广。随着泉州贸易的发展,其父蒲开宗全家从广州迁到泉州,定居在城东南郊的法石乡云麓村。蒲开宗富有资财,在地方上兴办一些公益事业。淳祜三年至六年间(1243~1246年),蒲开宗为便利行旅,在洛阳溪上兴建龙津桥和长溪桥,又为已故太守倪思建祠奉祀,因此朝廷授予承节郎的官衔。蒲开宗死后,其基业由蒲寿晟兄弟继承。咸淳七年(1271),南宋朝廷因蒲寿晟兄弟协助地方官府击退海盗,立有战功。任蒲寿晟为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县)知州,以蒲寿庚为闽广招抚使,兼领泉州提举市舶司使。
蒲寿晟读书有文名,且知识渊博,精于诗文。他熟悉汉族的历史、传说,擅长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多种诗文词赋和书法,尤精于五言古诗和五言律诗。着有《心泉学诗稿》6卷,288首,见载于《永乐大典》。从《心泉学诗稿》诗中可看出,蒲寿晟擅长中国诗赋,是一位深受汉族儒、道、释文化熏陶的回族诗人。他推崇儒家以礼教化,以德治政的思想。由此,南宋诗人刘克庄对蒲寿晟习汉诗词给予相当高的评价,称他的四灵体诗“变现光怪,脱换骚雅,使退之见之,必引而进之卢、孟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今观其诗,颇有冲淡闲适之致,在宋元之际犹属雅音。可以说,蒲寿晟的诗赋成就在中国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陈垣《西域人华化考》(上、下)曾列举元代大量回回人学习汉文化的事例,其中也包括蒲寿晟的诗赋成就。
蒲寿晟人元后隐居不仕,醉心吟唱。其咏清源山诗达9首,诗的题目如下:《登北山真武观试泉》、《纯阳洞读书和中山陈礼郎韵》、《题纯阳洞》(1)、《题纯阳洞》(2)、《又题纯阳洞》、《约赵委顺北山试泉》、《仲冬下沅会同僚游东
岩》、《游西岩》、《西岩》等,其中,咏茶赞泉水的有以下几首,如《登北山真武观试泉》一诗,对清源泉与清源茶极尽赞美之辞。全诗如下:
登北山真武观试泉 莫夸阳羡茗,在彼山之巅。 莫夸惠山溜,试此山之泉。 不生陆鸿渐,渴死庐玉川。 且共春风里,不斗社雨前。 雀舌最嫩弱植耳,嘉树一发如针然。
灵苗合让武夷负,清香不与罗浮专。 北山古丘神所授,以泉名郡天下传。 置邮纵可走千里,不如一掬清且鲜。 人生适意在所便,物各有产尽随天。 蹇驴破帽jl}{近郭,裹茶汲井手自煎。 泉鲜水活别无法,瓯中沸m酥雪妍。 山中道士不识此,哆口咋舌称神仙。 从今决意修茗事,典衣买树莳井边。 道士且莫颠,古人作善戒所先。
山中种茶一百顷,不如山下数亩田。 饥餐渴饮无长物,何患敲f]惊昼眠。 蒲寿晟还写有《西岩》和《约赵委顺北山试泉》二
首,都是描写在清源山煎茶品茗的诗作。抄录如下:
西岩
石路层层碧藓花,矮窗低户足烟霞。 愁闻独鹤悲寒角,静阅群蜂凑晚衙。 野菜旋挑奚待糁,石泉新汲自煎茶。 炉熏销尽抛书卷,同倚阑干看日斜。 约赵委顺北山试泉
拟寻青竹杖,同访白云龛。 野茗春深苦,山泉雨后甘。 鸟声尘梦醒,花事午风酣。 静趣期心会,逢人勿费谈。
此外,在蒲寿晟其他诗作中,也不乏优雅茶诗,如《赠老溪孚上人》
赠老溪孚上人
玉涧双盘略杓过, 对人扪虱坐鸡窠。 煮茶与客早归去, 落日前山路更多。 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下面,就蒲寿晟的诗词及以上
咏茶诗的内容作些解读,并分析其为官作人的一些特点。一、赞名山名茶
蒲寿晟对中国茶文化非常了解,茶文化知识异常丰富。单就《登北山真武观试泉》一诗就提到:阳羡茗茶、惠山泉水、清源山之泉,茶圣陆羽、茶仙卢仝,又相继提到社前茶、雨前茶、雀舌茶、武夷茶、罗浮茶及斗茶、煎茶等等。
诗的大意是:不要赞叹阳羡的茶叶好,虽好远在那边的山巅;不要夸耀惠山的泉水清溜,来试一试这清源山的虎乳泉……
北山,就是泉州名山清源山。清源山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从”永嘉之乱“,士族南迁,沿晋江而居起。到了唐代,清源茶就随着释道昆在龟岩洞静修,作为苦口清心的参禅妙品。唐封演《封氏见闻录》也记载了山岩学禅,餐饮茶汤的事。而宋元时期,清源茶就与德化瓷一起远销西欧。故”海上丝绸之路“又称为”茶瓷之路“。
清源山上现存一方石刻《重建清源纯阳洞记》及另一同名石碑,与宋元兴替之际风云人物蒲寿晟兄弟有关。记云:”我朝至元十有八载(1281年),四松僧法昙抚迹吁悼而谋兴复。适心泉蒲公同其弟海云平章,协力捐财以资之,规制比于曩时无虑千百……“摩崖撰刻于元惠宗至元四年(1338年),长逾千字,面积2.42平方米。虽风蚀雨洗600余年,文字大部可以辨读。
另据《泉州府志·山川》载,法石(云麓)山原有诗刻(今无存):
青霞道士老无齿,松下煎茶手自分。 话到夜阑山月谷,又归白鹿人深云。 诗中提到宋代流行的分茶艺术,鉴于蒲寿晟长期居
住在法石(云麓)别墅,乐于游山玩水,与和尚清修谈禅,善于品茶吟诗,所以这首诗很有可能是蒲寿晟所作的。 因此可以说,蒲寿晟的清源山咏茶诗不仅记录了宋
元时期清源山的产茶历史,同时又提供了宋元时期”茶瓷之路“的重要佐证。
二、善品茶品泉
清源山的”泉山“之名因山上泉水多、水质好而得名。而在众多泉眼中,要数”虎乳泉“最负盛名。虎乳泉泉眼位于天湖旁的一块大岩石上,原名”孑L泉“,因一段传说而得名”虎乳泉“。上有吕道人题刻”虎乳“和宋朱熹撰写的”源头活水“石刻。”虎乳泉“长年不涸,游人耳贴岩石,可闻其岩下传出”咕咚“的阵阵响声。相传曾有乳水不足之母老虎,每天带小虎到泉边啜饮,以水代乳,小虎竟壮健长大。虽是传说,但”虎乳泉“甘甜似乳,澄澈清冽,以其泉泡茶,香气独特,沁人心脾。
大家知道,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就总结了煮茶用水的经验,明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茶,南方嘉木,日用之不可少者,品固有嫩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谈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叶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品质。水质不好,就不能正确反映茶叶的色、香、味,尤其对茶汤滋味影响更大。杭州的”龙井茶,虎跑水“,俗称杭州”双绝“。”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名扬遐迩。名泉伴名茶,真是美上加美,相得益彰。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归纳起来,其要点如下:一是水要甘而洁。宋蔡襄在《茶录》中说:”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指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王安石还有”水甘茶串香“的诗句。二是水要活而清鲜。宋唐庚的《斗茶记》记载:”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分析得更为具体,指m:”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蒲寿晟《登北山真武观试泉》一诗对清源山泉水的极尽赞美之辞,以及其对茶饮的审美愉悦情趣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在当时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欢,而且流传至今。如:
”莫夸惠山溜,试此山之泉。“
古代采茶守时间一古茶书解读之十二
唐·陆羽《茶经·三之造》一开头就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说,采摘茶叶,一般在农历二月、三月、四月的时候。唐代使用的是农历,换算成阳历大约在3~5月之间,亦即在立夏以前采摘。作为茶圣的陆羽为什么在一年中只提到”二月、三月、四月之间“采摘茶叶,并一年只采一次。农历”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是清明前后,所采摘制造的茶叶称为春茶。
研究表明,唐代确实一年采摘茶叶只守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并一年只采一次,即只制造春茶。其它时间不采茶。由于产茶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所以时间有的提早些,有的推迟些,但均在”二月、
三月、四月之间“。
陆羽《茶经·七之事》还引《本草·菜部》说:”苦菜,一名荼……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更说明了唐代采摘茶叶的时间是春采。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那么古代何时才开始采制其它季节的茶叶呢?进一步研究还表明,明代已有。
明·许次纾是因为《茶疏》专着享名于世的。许次纾( 1549~ 1604?),字然明,号南华,家在钱塘,是明代的茶人和学者。许次纾的父亲是明-嘉靖年间的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许次纾因为有残疾没有走上仕途,终其
”北山古丘神所授,以泉名郡天下传。“ ”置邮纵可走千里,不如一掬清且鲜。“ ”泉鲜水活别无法,瓯中沸I叶J酥雪妍。“三、茶品官品齐名
(一)、为官清廉,同情民间疾苦。咸淳七年(1271)任广东梅州知州,理政有方,为政清廉,颇得好评。进士杨圭诗赞日:”曾氏井泉千古洌,蒲侯心地一般清。“《心泉学诗稿·卷1.梅阳壬申劭农偶成书呈同官》诗云:”举酒劝尔农,更为我侬劝。车笠虽不同,所谐此盂饭。或耕在茁畲,或耕在方寸。膏雨足一犁,田头怯呼唤。五百维莠骄,胥徒乃蟊患。与国充耘籽,勿使地篙蔓。幻体饥渴同,世味甘苦半。盘中一粒餐,锄下几滴汗。光阴驶历块,彼此不可玩。岂为许行言,劝课在兹旦。父老倾耳听,童稚绕屏看。相顾持我语,取信如执券。安得佣耕人,从今不言倦。“
(二)、功成身退,隐居乡间。咸淳九年(1273年),蒲寿晟梅州任满,因平定海寇有功,诏为吉州知州,不赴任而回泉州。明《大明舆地名胜志·泉州志胜》记:”寿晟授知吉州,不赴。“乾隆《泉州府志·卷75.拾遗上》亦记:”初,寿晟白宋时仕至知吉州,逆计宋事已去,辞不
赴。“宋朝将倾,蒲寿晟弃官隐居于泉州东郊法石乡云麓别墅老家。引种各种蕃花,如素馨花等,流传至今。 又如蒲寿晟《心泉学诗稿·卷1》有《投后村先生刘尚书》。蒲寿晟慕刘克庄之名气而”贻书陈诗“,进而”请其序“,《投后村先生刘尚书》当即所贻之书、所陈之诗也。其诗日: ”采松北山下,日与樵者亲。寸尺拾遗坠,时以供炊薪。朝跻白云间,暮宿芳草滨。疏泉溉其本,镜心澄尔神。“此诗反映了蒲寿晟因家境衰微和宦途不顺,有心隐居山林、孤芳自赏的心。蒲寿晟也在诗中抒发出”煮茶与客早归去,落日前山路更多。“一样的感慨。
参考资料
[1]《泉州府志》 E2l《晋江县志》[3]《清源山志》 E4l蒲寿晟《心泉学诗稿》
Esl陆羽《茶经》
E6l卢仝《玉川子诗集》[7]福建省情资料库网 E8l《泉州市志》
[9]蔡镇楚、施兆鹏《中国名家茶诗》
一生,不过作个布衣。他的诗文创作甚富,可惜失传大半,只有《茶疏》传世。 、
许次纾深谙茶理,嗜茶,在《茶疏》中写道:”余斋居无事,颇有鸿渐之癖“,说自己和陆羽的喜好一样。每年春茶新上时,他一定要去浙江长兴、吴兴一带,长兴顾渚有茶园和他的故交,许次纾去那里与故友一道细啜新茗、品议茶事。
清·厉鹗《东城杂记》载:”许次纾……方伯茗山公之幼子,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饮……所着诗文藏富,有小品室、荡栉斋二集,今失传。予曾得其所着《茶疏》一卷,……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许次纾嗜茶之品鉴,并得吴兴姚绍宪指授,故深得茶理。”
明·许次纾《茶疏》载:“往日无有于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稍薄。他山射利,多摘梅茶。梅茶涩苦,止堪作下食,且伤秋摘,佳产戒之。”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说,以前没有在秋天的时候采摘茶叶的,近来也有了。秋天七八月的时候再采摘一次,被称为“早春”,它的品种很好,而不怕产的少。有的山上为了谋利,多摘梅雨时节的茶叶,“梅茶”涩苦,只能作为下等饮食。而且会影响到秋天采摘,好的产品一般都忌讳这样做。
从唐代茶诗中也可以证明,唐代确实一年采摘茶叶只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并一年只采一次,只在春季,即只制造春茶。其它时间不采茶。例如,唐·李郢在《茶山贡焙歌》中唱道:“春风三月贡茶时……到时须及清明宴。”“春风三月”显然是在清明节以前。又如,唐·白居易在《谢李六郎中寄蜀茶诗》中咏道:“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千片火前春。”古代寒食节禁火,寒食在清明节前一天或二天,所以“火前春”也就是在清明节以前。再如,唐·李德裕在《忆茗芽》中咏道:“谷中春日暖,渐忆啜茶英,欲及清明火,能消醉客酲。”唐·李咸用在《谢僧寄茶》诗中咏道:“倾筐短甑蒸新鲜,白苎眼细匀于研。砖排古砌春苔干,殷勤寄我清明前。”两诗所说的“清明火”和“清明前”都是清明节以前。
按照中国历史情况和茶叶科学技术,唐代茶叶科技不怎么发达,肥料也不充足,一年采茶定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并且一年才采制一次春茶是合理的,是切合实际的。至于明代时,茶园管理科技仍然还有欠缺,所以
才不宜“多摘梅雨时节的茶叶”,否则不但“梅茶”涩苦,还“会影响到秋天采摘”。
社会发展至今天,茶叶种类的多样化和茶叶科学的进步,现在采茶的时间已远不至此,加以我国产茶区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不一,种类品种繁多,茶叶采摘时间,差异范围很大。因此可以说,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采,并且获得不同的茶。一般说来,惊蛰到立夏为春茶季节;小满到夏至为夏茶季节;大暑到寒露为秋茶季节。在南方温湿茶区,有的在夏茶与秋茶之间还多采一次“暑茶”;在秋茶与春茶之间还多采一次“冬片”。所以说,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陆羽所说的“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已不适用了。
尤溪茶艺一红醇绿翠朱子情
梦远明清古道村,源头活水圣贤乡。 最美梯田谁裁…,此情可待寄云山。 穿过苍莽的群山,蜿蜒的涧壑,青色的田畴,潜入尤
溪五月的花光水气,其品来自闽中明珠尤溪双骄--红醇绿翠朱子情。
尤溪始建县于唐开元29年(公元741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南宋着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素有崇文尚学的传统。“尤溪风月无古今,学海扬帆有后人”。尤溪白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种茶历史悠久,是福建名茶的主要产地,尤以绿茶、红茶更为知名。山居竹为邻,客来茶当酒(洗具)
尤溪的山水,既有江南的灵秀,又有南国的明艳。一条美丽的尤溪河,汇聚了干山万壑,满川荡漾的碧水,映衬着阿娜多姿的峰岭,成为尤溪山水千年不改的底色。尤溪山高林茂,盛产云杉、毛竹。其中以九阜山自然保护区最为盛名。保护区内奇峰四起,岩石嵯峨,满目绿荫,山泉溪涧,飞瀑直下,别用洞天,这里拥有独特的山地森林小气候,是避暑胜地,旅游的绝佳去处。
天光开云影,摘茗脱仙岩(赏茶、下茶)
尤溪是福建茶叶生产适宜县,在福建省茶叶优势区域中归为多茶类区,全县茶叶面积8.5万亩,产量8300吨,产值1.88亿元,在全市行业排名第1位,茶区主要分布在台溪、坂面、新阳、西城、梅仙、联合等12个乡镇。全县知名商标有“九阜山”、“全香”、“沈韵”、“蓬莱”、“慈心园”、“云富”等。茶产品主要有金云富、金红螺、朱子红等红茶系列;针螺、碧螺春、万柱香芽等绿茶系列;和铁观音、金观音等乌龙茶系列。
旋然石上灶,源头活水来(冲水)
温暖湿润的季风,给尤溪带来了充沛的雨量,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丰富的山水资源,是大自然的恩赐,在聪慧的尤溪人手中,装点起如诗如面般的美满生活。
轻泛瓯中华,茶烟袅细香。(待汤)
尤溪依山傍水,地灵人杰。理学大师朱熹降生于尤溪城南南溪书院。他常以茶论道传理学,“理而后和”由饮茶得之。“理”乃是自然界严实规律,循理是一种苦修,而只有“行之各得其分”才能领悟到“至和”的甘甜。朱子日“物之甘者,吃过而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他把茶叶示为中和清明的象征,以茶修德,以茶论伦,以茶喻理,不重虚华,崇尚简朴,更以茶交友,以茶穷理,赋予茶以更广博鲜明的文化特征。
“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唯有志不立,直是无勤处。”朱子这些格言已变为尤溪人的生活指南。在朱子治学精神的感召下,小城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敬惜字纸,尊崇文化,琅琅书声不绝于耳。 山顶烟岗润,亦有灵源一派香。(展示尤溪名茶) 雪芽:苗秀紧直,银绿隐翠,幽幽茶香心中漾,意蕴绵长难以忘。
七香一品白:采自安吉白茶的嫩芽,朵状舒展,色绿灵动,味鲜纯爽,是我省绿茶中的一朵奇葩。
界顶香针螺:绒毫如雪,鲜醇润口,碧乳留真味,清流惬素心。
清溪扁针:挺直似剑,苍绿润泽,味美如甘露,香起胜兰馨。
蓬莱曲毫:卷曲紧细,毫披隐翠,绿动香长,犹如蓬莱香雾尽沉于这杯底之中。
金云富:金毫跃起,汤红艳鲜亮,味绵醇甘爽,壶沏佳茗伴笑语,杯倾玉液溢甜香。
茗饮瀹甘寒,飘然悦心目,清风已生腑,芳味犹在舌。(品茶)
小园茶树数千章,走寄萌芽初得尝。愿这来自朱子故里的新茶拂去您的心尘,在喧嚣中享受一份茶理的宁静。 注:本套茶艺程序命名参考朱熹创作的茶诗、茶联,如《武夷精舍杂咏》之《茶灶》诗、《夜得岳后庵僧家园新芽》、《观书有感》、《咏茶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