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踏石合作社理事长詹建良将成功归结于两点:“生产联作”、“质量联控”。
生产联作。先是创建生态茶园,仙踏石针对新寨村地理特点,投入216万元对3100亩茶叶基地实施以种树和蓄水为主导生态茶园建设,按照有机茶标准进行土壤检测、人工除草、施有机肥、作物肥料,使茶园处在科学合理生态结构。同时引进新品种3.2万株,对老茶园进行技术改造,并培育桂花、福建山樱花等35万株苗木,促进茶园生态平衡和能源有效利用。
标准化生产,茶青质量有保证。6500平方米毛茶生产标准厂房,大型揉捻机、抽湿机等现代化生产设备,每年至少五次邀请制茶能手、农业技术人员对社员进行标准化生产培训,采青、晒青、摇青……每个环节分工明确,各个环节统一标准。“从杀青到烘焙只需50分钟,比茶农节省3小时以上”,詹建良说,流水线、封闭式生产,整个制作流程时间大幅缩短,成本大幅下降,茶叶鲜度最大保持。
质量联控。“社员统一培训、统一技术指导,肥药根据农茶局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使用。” 詹建良介绍,合作社实行生产标准、种苗供应、品牌使用、产品包装、市场销售等“五统一”。入社的茶园,必须接受土壤稀土等含量检测;合作社制定《高山乌龙茶无公害栽培技术规范》、《高山茶生产质量控制措施》,采取“联作制”管理模式,做好茶叶生产管理和初制加工记录;茶园聘请周边有技术的农民实行计时专人管理,建立农事记录档案,确保“仙踏石”品牌质量标准。目前合作社正着手申请QS认证,为消费者守住舌尖上的安全。
合而巧作值得推广
仙踏石茶叶专业合作社,春茶只采制3天,一样赚钱。为什么?“企社联营”、“生产联作”、“质量联控”、“社务联商”、“分成联利”等模式,其他合作社也在尝试运作,但仙踏石“合”而巧“作”,在每一联合模式的细节关键处,有所创新落到实处,因而效益凸显。
当前,安溪县已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合作社队伍,有效促进茶产业种植、生产、加工、营销环节的组织化、节约化水平,有效促进茶农提效增收,这本是好事。然而,部分合作社由于具体的运作程序不够规范、运作模式缺失,造成合而“不作”、合而“难作”等现象。仙踏石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五联”合作,将社员捆绑成一个“结实”的利益共同体,很好地化解了这一难题。
比如“质量联控”中的茶园专人管理,既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提高茶园管理质量,使得相隔一两公里的3100亩茶园,茶青一模一样,保障标准化生产,又解放社员劳动力,社员每年只要花费春茶、秋茶采制四五十天时间,在合作社、茶山劳作,其余时间交给合作社统一管理,社员可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一举两得。
再如“生产联作”中分工分组引入竞争机制,调动社员的积极性,从每一环节抓起有效提高茶叶品质;又如采取“企社联营”、“分成联利”,合作社可提取10%的盈余分配作公积公益金,为采茶女办保险,解决用工难,从另一角度也在为合作社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