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休闲之都孕育茶香
发布时间 2014-07-21 浏览 25040 次
一心二叶的茶青经我们的手放进竹篓子里,采到兴头上,还真想高歌一首采茶歌,原来,生活可以是这般的简单而美妙。

随后,跟随农艺师,我们来到制作车间,“春茶内的营养成分是最丰富的,这样的茶叶无论是在香气还是在口感上都比较好。而且这时采摘的全是新嫩芽头,用这种嫩叶制成的茶叶,十分清香。”罗国权介绍说,采茶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道,经过验收分级后,还要进行发酵、杀青、铸形、干燥等十余个工序才能最终上市出售。

小小一颗茶叶,却需要如此多繁复、精细的工序,其中浓缩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有了这次难得的经历,在品茶之余,我们更多了一份珍惜和尊敬。

溯源:文化传承守正出新

“西来雪浪如庖烹,两涯一苇乃可横。忽思钟陵江十里,白苹风起縠纹生。酒杯未觉浮蚁滑,茶鼎已作苍蝇鸣。归时共须落日尽,亦嫌持盖仆屡更。”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的诗 《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亭》给引人入胜的宜宾茶文化赋予了深刻的人文意蕴。

南宋诗人陆游对戎州也是情有独钟,他自诩“戎州陆羽”,可见其对戎州茶的嗜好和研究造诣。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令宜宾茶俗丰富多彩,宜宾茶歌有《月亮出来茶籽生》、《采茶采得口儿干》、《采姐妹茶》等,如宜宾县商州的《薅秧歌》中唱道:“二月采茶茶发芽,哥哟莫想就吃它。等到三月清明后,妹儿上坡来送茶……”茶对联有“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等,历代文人对宜宾茶文化的偏爱及宜宾深厚的茶文化资源,为今天宜宾茶叶产业及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开发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据史料记载,宜宾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茶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历史文化韵味和鲜明的人文色彩,在中华文明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悠悠三千载,戎州茶飘香。

溯源宜宾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周年间。

僰道,是宜宾最早的行政称谓,公元前1022年,僰人助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僰侯,始建僰侯国,那时,人们就开始了茶叶种植。

“川南饮茶之风始于周时,到汉时行栽培,迄魏晋而大盛。饮茶之风,浸染东南,唐宋之际文人饮茶风盛极川南。”唐宋时期,宜宾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茶马互市”特别兴盛,筠连县的黄芽茶、宜宾县的明前毛尖、黄山的龙芽茶等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宜宾茶文化善存于民间,现存有100多首(个)茶歌、茶谚茶传说。突出的民间茶俗与文人茶风,为宜宾的茶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宜宾的茶文化具有大众化和世俗性的特点。客来敬茶,过年过节先摆茶,种田栽秧要吃茶,结亲送礼要下聘茶,赶场遇见熟人要进茶馆喝茶。是无茶不成礼,无茶不办事,宜宾人热情好客淳朴的美德通过喝茶体现出来。

在宜宾茶馆里,有做生意谈交易的、看曲艺听评书的、论公道调解纠纷的,民间帮会甚至把茶馆作为联络场所,宜宾茶馆成为了一个社会的缩影。今日宜宾茶馆,以休闲娱乐为主,多称茶楼、茶坊、茶苑,在装潢和服务上各具特色,满足了不同爱茶人的消费需要,茶馆文化日趋产业化、市场化。纵然岁月星移斗转,不变的是宜宾人对茶的喜爱,宜宾人总能从茶中品味到生活的滋味,享受到茶带来的清闲和自在。

秉承千古品质积淀,如今,经过一代又一代勤劳的宜宾人的传承和发扬,宜宾茶更是以其内涵丰富、多姿多彩的茶文化和清爽醇美的独特品质,蜚声海内外,令八方宾客如痴如醉。

近年来,宜宾市大力传承千年茶文化,连续主办了早茶节活动向海内外推广宜宾茶文化,采茶姑娘对歌赛如今已经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地许多茶企以“心静自然和”为品牌理念追求茶之道、和之道也成为宜宾发扬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宜宾茶文化的传播,宜宾城市文化品牌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也不断得到提高和提升。

专家解读:像云南普洱那样大书特书茶文化

刘盛龙(省茶叶学会会员、农艺师):宜宾有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史前。上世纪五十年代,宜宾县蕨溪黄山就发现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据测定,与云南野生大茶树同样古老,证明宜宾也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在秦、汉、唐、宋、明、清时期,宜宾茶贸易和文化都有较多的记载。

直至今日,我们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像云南普洱,福建安溪,江西婺源等那样大书特书,打造自己的历史品牌,要把我们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摆在突出而耀眼的地位,从而引起世人的关注。

宜宾茶叶经济要发展,就要弘扬宜宾茶文化。宜宾茶文化种类众多,民间茶俗就达13种,其民间茶歌近百首,民间茶故事有许多,茶舞蹈、茶戏剧更是美轮美奂。此外,宜宾茶馆文化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厚。

过去有俚语云:“讲道理去尚志”,“听玩友去商余”,“买棉纱去南轩”,“买丝绸去笃祜”,“听清音去小北街茶楼”,“买山货去小南门火神楼”……这些都是当时宜宾茶馆的写照。人们在休闲中饮茶,在交易中饮茶,在评理中饮茶,是宜宾茶馆文化的一大特色。

以前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实文化就是戏,而且是重头戏,因为文化也是生产力,今天称“软实力”,可这“软实力”却给我们带来了“硬效益”。喝茶的人多了,卖的茶也就多了,效益自然上去了。

挖掘历史,弘扬文化,其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民众,这应该是当前的主要思路。纵观历史,我国唐宋时期的茶叶经济之所以大发展,就是由于当时文化人的介入和推崇。因此,应该将我们工作的重点定位在“弘扬、促进、造福”六个字上。

从外部条件看,世界上有160个国家,30多亿人喝茶,我们只有把饮茶的艺术、文化,传送到国外去,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茶的魅力,就会带动更多人饮茶,那么,宜宾茶叶要走出国门就更加容易,茶叶经济会因此而腾飞,种茶的劳动者,喝茶的消费者,也就会得到实实在在的福祉,宜宾茶叶的未来将会无比精彩。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