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谭修芬还是一个20出头的采茶少女,也是制茶好手,时任都匀县团山乡团委书记。当年4月2日晚,罗雍和与谭修芬、谭修凯等人阅读报纸,正好读到《贵州农民报》一篇题为《人民热爱毛主席,万里边境送虎皮》的文章。受此启发,几位干部想,人家可以送虎皮,咱也可以送一点我们家乡的鱼钩茶给毛主席品尝。最后,与会干部一致决定炒制3斤上好的鱼钩茶送给毛主席。说干就干,罗乡长第二天便发动群众上山采茶。时值清明节前后,正是出好茶的时节。上好的茶青经心灵手巧的谭修芬精心制做后,又请乡里的工匠制作了一个精致的木盒包装茶叶,将茶叶连同一封信一并寄给毛主席。
几天以后,茶农们收到一封落款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回信。信件是打字机打印的,大致内容是:你们给毛主席的茶叶已经收到,经主席批准,寄给你们15元作成本费。落款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信件下部附有几句毛主席的亲笔签字:“茶叶很好,今后山坡上多种茶,茶叶可命名为毛尖。毛泽东。”毛主席回信一事在十里八乡传开了,各地群众纷纷涌进团山乡学习观摩。乡里还组织了歌舞活动庆祝。
毛主席为都匀毛尖命名一事,在当地传为佳话,都匀毛尖也名播国内。光彩四溢
都匀毛尖茶优秀的品质带来了一路的荣誉。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后人誉为“北有仁怀茅台酒,南有都匀毛尖茶”;1982年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都匀毛尖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1988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3年荣获国际抗衰老食品博览会金奖;2001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4年获中绿杯名优绿茶和蒙顶山杯国际名茶两项金奖;2005年获华铭杯全国名优绿茶金奖等殊荣。民间传说
细细毛尖挂金钩,都匀毛尖传九洲;世人只知毛尖好,毛尖虽好茶农愁。
这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首民谣,它道出了都匀毛尖茶形如金钩,清香淡雅,被人称赞,同时透露了旧社会茶农的忧愁。都匀毛尖茶,原产地在都匀市与贵定县交界的云雾山上。后来人工栽培于都匀市郊茶农寨一带,每年清明前采摘的为上品。此茶叶尖誊曲,白毫显露,色泽鲜绿。汤清味醇。还有醒脑、润肺、治痢等功能。《都匀府志》记载:明初为上贡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解放后又远销日本、新加坡、港、澳等地。关于她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很古的时候,都匀蛮王有9个儿子和90个姑娘,蛮王老了,突然得了伤寒,病倒在床,他对儿女们说:“谁能找到药治好我的病,谁就管天下。”9个儿子找来9样药,都没治好。90个姑娘去找来的全是一样药——茶叶,却医好了病。蛮王问:“从何处找来?是谁给的?”姑娘们异口同声回答:“从云雾山上采来,是绿仙雀给的。”蛮王连服三次,眼明神爽,高兴地说:“真比仙丹灵验!现在我让位给你们了,但我有个希望,你们再去找点茶种来栽,今后谁生病,都能治好,岂不更好?”。姑娘们第二天去到云雾山,不见绿仙雀了,也不知道茶叶怎么栽种。她们在一株高大的茶树王树下求拜三天三夜,感动了天神,于是天神派一只绿仙雀和一群百鸟从云中飞来,不停地叫:“毛尖…茶,毛尖…茶。”姑娘们说明来意,绿仙雀立马变成一位美貌而聪明的茶姐一边采茶一边说:“姊妹们,要找茶种好办,但首先要做三条:一是要有一双剪刀似的手,平时可以采药,坏人来偷茶时,就夹断他的爪爪;二是要能变成我这样的尖尖嘴,去捕捉茶林中的害虫;三是要能用它医治人间疾苦,让百姓健康长寿。”姑娘们说:“保证做到这三条,请茶姐多多指点。”茶姐拉着这群姑娘的手,指指划划,面授密诀,姑娘们高兴得边唱边跳《仙女采茶舞》:
毛尖一绿茶。
生在云雾山
种在布依家。
姑娘们终于得到了茶种,她们回到都匀后头一年种在蟒山顶,被冰雹打枯了;第二年种在蟒山半山腰,又被霜雪扎死了;第三年姑娘们种在蟒山脚下,精心栽培,细心管理,茶苗长势越来越好,而变成一片茂盛的茶园,人们就叫这地方为茶农。都匀蛮王有了这茶园,国泰民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