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茶马古道风情重现在普
下一主题:赏茶有艺术
潮汕人饮工夫茶,可谓“不择时机”。有人说,茶的功能是“疲能使醒,醒能使疲;饥能使饱,饱能使饥”。当洒足饭饱之后,大饮酽酽的工夫茶,自能开胃消淤,解酒提神。可有不少人,饥时也爱饮工夫茶。60年代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时,物质奇缺,饿肠辘辘,但仍有人大饮其茶。一次,我到凤凰山某茶场采访与场员们“三同”,三餐吃的是稀稀的番薯糜,做菜的是连猪也不吃的豌豆 叶,但场员们的工夫茶瘾并不减弱,浓浓地冲饮着。我只好“入乡随俗”、“舍命陪君子”地跟着 饮,差点发出“呀咦呵,水又滚”的叫苦声!
现在,我们看到大街小巷,茶店比比皆是,茶叶塞满市场。可在物质紧缺时期,茶叶也属珍贵稀有而为茶民们急需之列,每日得凭票供应极少量的三四级混合茶,过年过节才有供应二级混合茶。平 时偶尔也有敞开供应的,那得搭配烂柿饼、烂红枣等过期变质滞销品。而一级混合茶,则全是“后门货”,是一般茶民所望尘莫及的。说到走后门买茶,还有这么一个奇闻:有一个盛产茶叶的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对熟人求买茶而签名批条时,事先与仓库保管员的好,以他的姓名笔划粗细为号,对同等的价钱给不同档次的茶叶,他的姓名写得大撇大划的给粗茶,姓名写得小而指的给精茶。保管员照发无误。
感谢党的富民政策,使热情好客、酷爱饮用工夫茶的潮汕广大茶民们,可以不用再闹茶荒,不用再为买茶走后门而绞尽脑汁、跑酸脚腿了,工夫莱也失却其“饥能使饱”的功能,而全是“饱能使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