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走向阿拉伯的煮茶文化
发布时间 2014-10-02 浏览 23276 次
里,让它慢慢地与口内的甜味融合,在味蕾上泛起一圈又一圈令人心驰神往的涟漪。这种饮茶方式,可以根据苦涩的轻重,用咀嚼方糖程度,各自调整红茶的甜度,这种由饮者自由控制甜味程度的饮茶法与一杯茶一个味儿的普通饮法大异其趣。旁观者仅凭观察是无法体会到这种“茶道”的精髓的,只有当你也捧杯含饴,感受丝丝甘甜在唇齿间蔓延,由涩转柔的茶香直袭心扉时,你才不得不承认这种饮茶法真的自有其妙。这种独特的“含糖啜茗”茶文化,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也有的把糖放在面前,望糖喝茶。巴勒斯坦人结婚时,有“饮茶剌针”的风俗:新郎前往女方家中迎娶新娘,一路上要到各家各户饮“祝福茶”,同时还要接受小伙子们的针刺,针刺虽然疼痛,但不能露声色,要佯装笑容,以显男子汉气概和新婚的喜悦之情。

阿拉伯绿茶

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等国喜欢绿茶。这些国家90%的土地是沙漠。常年晴空万里,烈日炎炎,出汗多,用茶解渴和补充水分。加之西非人民常年以食牛、羊肉为主,少食蔬菜,而饮茶能去腻消食,又可以补充维生素类物质。因此,这里的人民不但好饮茶,而且嗜茶为癖,视茶如粮,不可或缺。故而,饮茶风靡的西北非阿拉伯地区孕育了以“面广、次频、汁浓、掺加佐料”为其特点的阿拉伯情调。最喜欢中国的绿茶。所谓“面广”,几乎人人皆嗜茶,按人均消费量约为中国的三倍。所谓“次频”,每天不少于三次,一次多杯习以为常。所谓“汁浓”,茶的浓度是中国汉族地区的两倍,所谓“掺和佐料”,饮茶时习惯加白糖还以薄荷叶(汁)佐味,茶香馥郁,糖味甘美,薄荷清凉,相得益彰。此外,还有配上几粒松子的“松子茶”。西北非的阿拉伯国家沏茶品饮非常地讲究,有的将茶叶及作料放在直径十多厘米的小瓷壶中,茶壶浅埋于小木炭炉的炭火中慢慢煮熬,沸开后将茶色醇厚、香味异常的茶汤倒在小玻璃杯中,一般只倒三分之一或一半。喝茶时有的像中国的功夫茶一样,小杯啜饮,模样斯文,也有的需配上各种茶点,边吃边喝,别有情趣。宾客临门,主要应当看客人烹沏,并先敬茶三杯,客人只要把三杯茶喝完,才合乎礼节。

茶对阿拉伯人的影响

阿拉伯是一个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地区,伊斯兰文明是其居民全部生活方式准则,包涵着行为规范、道德准则,茶的社会功能与阿拉伯的伊斯兰文明相得益彰,茶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必然是多方面的,阿拉伯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设宴……,喝茶品茶创造着一种温馨、宁静、和谐、休闲的伊斯兰文明风尚,茶的输入是符合伊斯兰教要求的。茶室,对于大部分阿拉伯人来说,是以茶会友的地方,也是谈生意的好场所。因为阿拉伯禁酒,他们便以茶代酒,提神、健身、醒胃、清肠全靠它,故此,这里的男女老少都爱饮茶,而茶又不像酒类或咖啡不能过量,所以阿拉伯人只要有空就会喝茶,一天十几杯茶对他们来说很正常。

其次,茶丰富了阿拉伯的饮食文化。“文明需要某种慰籍品”,在茶成为阿拉伯的民族饮料之前,阿拉伯的饮食结构基本是热食冷饮,牛奶是传统的饮料,以馕为主食,喜食肉食品。而且阿拉伯人生活在沙漠环境中,常年天气炎热,气候干燥,那里的人们出汗多,消耗大,而茶能解热,消暑,补充水分和营养。加之常年以食牛、羊肉为主,少食蔬菜,而饮茶能去腻消食,又可以补充维生素类物质。阿拉伯人将茶喝成一道不变的美丽风景,饮茶的人特别的多,几乎接近于“全民性”,除了吃饭饮茶外,国内大大小小茶馆林立,让人眼花缭乱,长此以来,茶凭借它的实用功能,改变了阿拉伯的饮食结构,形成了一种渗透着民族特色茶文化

再次,丰富了礼仪文化,提高了生活质量。自古以来阿拉伯人就以好客而闻名于世,现在他们待客的头一件事就是喝茶,无论到家庭做客或到单位公干,都会得到茶的款待,阿拉伯国家喜欢集体饮茶,作为沟通人际关系,增进友谊的桥梁,这已成为阿拉伯人文明待客的习俗。用茶待友是一种礼仪,走亲访友送上一包茶叶,那是相当高尚的敬意。阿拉伯人借茶消遣,在家中常有朋友一起喝茶,慢慢聊天;在城市的茶馆里,常常可以看到人们一边喝着茶,一边悠闲地说话,似乎喝上茶就可以不计时间了,饮茶已成为阿拉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大乐趣。自古阿拉伯人保持着“夜谈”的习惯,往往是不到半夜三更甚至通宵达旦而不散伙,久而久之茶便成了“夜谈”中最为理想的饮料,既能解渴提神,又可助兴除烦,所以越喝越有滋味,兴致更浓。在一种优雅轻松的氛围中品尝、欣赏、陶醉于纯美的生活,只有衣食无忧,又有闲暇的民族才有闲情逸致培养这种精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把消费变成一种文化,享受自然之美,文明之情趣。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