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此行五人中只有袁博拍过普洱茶,这是唯一执导过茶专题的主创人员。所以,在这过程杨主任那"我哪吃得下去"言犹在耳。他们说那是一场"鸿门宴"那,从此他们确实踏上万里茶路的苦旅,但不辱使命。他们北上山西走访常家,乔家,南下几大通商口岸,捋清茶旅的国际商阜,翻阅史记典藏,再现茶旅情事。展开了五个篇章,洋洋150分钟节目的布局。
所谓的"首长工程",说的也是。福建的领导酷爱茶,酷爱武夷山,而且言之凿凿。李剑峰编导到福州看点,闲暇之余聊茶,平时不苟言笑的李导让我猜个哑谜,是一副对联,上联:"忆当年六棵母树五百年流芳",下联:"看今朝数亿红袍千万里飘香"。他说作者可算是目前中国官阶高又懂茶的"茶痴",是谁?是你们的省委书记卢展工。
三、茶路风云
从2008年12月12日,到系列专题2009年6月30日播出,半年完成这一个指令性的任务,可谓军情急。为此央视派出三个摄制组(不包括特技摄制组)来打歼灭战。摄制组的主创大都没来过武夷山,更没有武夷茶文化相关素材的的储备,客观情势不利。况且,茶的生产季节不由人,尤其是烘焙等流程拖得很长如何了得。省宣明确指令我们广播影视集团协作好项目得实施。
在整个工作流程,王展副董事长明确我们新闻中心得任务是,有效发挥中文部门所固有的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为央视的节目制作提供全方位得服务。
三月阳春,武夷山茶事还不紧但央视拍摄进入高密度阶段,第一桩事是要我们新闻中心提供明代和清代的道具服装,拍情景再现。好在电影厂的詹厂长一口应允,解决了服装,只是三个清代的瓜皮帽缺两个,省闽剧院有,但整个剧团在台湾巡演一时难回。有人提议影楼的唐装摄影有,通过南平台台长陈毅达遍寻各县剧团也居然没有。情急之下只好向上陈请问管这一拍摄项目得省宣新闻出版处得陈建荣处长怎们办,他说你们不会更专业地灵活处置吗?不行就去缝两个--果然奏效,福州裁缝师们老本行没荒疏,做的比预计的好。
四月节目进入杀青的阶段,王展副董事长召开了我们广播影视集团的一个"支前"扩大会议,新闻中心,综合频道,海峡电视台等相关单位都参加原因是央视在拍摄过程面碰到季节等几个不确定的因素,要我们加大通力协作的力度。这其中:要提供闽北民俗的内容,还好综合频道有;要武夷山茶山的航拍,好在海峡台专为他们拍了;最棘手的是我们新闻中心要提供茶界泰斗张天福的采访,年前央视拜访张老,张已应允,但进入采访环节老人身体不适,无法在榻上进行采访。倒是有家文化传播公司近期采访过张老,但人家还没首播呢。莫导说没有这个采访环节片子要掉价的。但我们明白这是夺人所爱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情急之下只好矛盾上交,让我们新闻中心的刘毅主任亲自出马应急攻关。至于刘主任怎么攻,我们不得而之,总之这个文化传播公司确实是割肉了。
进入六月,艳阳高照,所有摄制组也回营了,还传说因央视换主这个系列会延后播出。来不及窃笑,被莫导告知新一任央视领导决定系列节目如期播出,眼下宣传要升温,只得不迭地忙起来。
六月下旬眼看着播出的时日快到了,但又高兴得太早。22日上午莫导告知审片中我们提供的不少武夷山的高清画面是遮幅的,而《走遍中国》的画面要求是全屏的,要赶快把遮幅的拉开,否则影响如期播出。真是冤大了,倒成了我们在添乱?好在技术部的吴荣顺主任亲下命令从技术部调出唯一的数字录机,我们新闻中心技术部的董隆远主任也亲启维修间门,让我们单门独户地工作,270分钟的高清画面的转换又整了一遍,我们这些苦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