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介绍了三位学者通过艺术、宗教、历史观点上对茶道研究所下的定义下面让我们还原到“茶道”这两个字的字义上去。将茶道称为“茶道”是江户以后的事情。在这之前,茶道称为“茶汤”,茶汤是佛家奠茶奠汤的略语。这种佛家仪式式的茶汤,日文读作“ ”,为与之区别,茶道里读作“ ”,茶道在千利休前后的时代还被称为“敷奇 ”。
“道”的意思,在日本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道”字和大陆文化一起传到日本,平安时期,“道”字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偏重于学术、技能方面。如明经(经书研究)、记传(史学研究)、明法(法律研究)、算(算学研究)之四道,诗歌、管弦、书画等诸道。可是到了中世,随着日本自身的艺术观的形成,“道”字的含义发生了变化。“道”成了通向澈悟人生之路、之行程。首先大歌人藤原俊成的儿子藤原定家制定了歌道的理论,在其代表作《和歌大观》中,定家提出了“汉诗言志,和歌唱情”的理论,指出了日本文化的特点,给其后的“道”观以极大的影响。继歌道之后,便有连歌之道、能乐之道,接下来,便把茶汤也称作茶汤之道。这些道综合在一起,称之为“艺道”。另一位日本学者仓 行洋先生在他的艺道论《艺道的哲学》中指出:“茶道”包含的两个意思。一个是以点茶吃茶为机缘的深化、高扬心境之路的意思。另一个则是被深化,高扬了的心境为出发点的点茶吃茶之路的意思。接着说下去的话就是: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如用图表示就成为“茶 心”。这里的心是绝对的“真心”,与佛教的“空”“无”相通的。并且心到茶的含义,已经超出了茶道的范围,成为了“人生之路”。简而言之,茶道是宗教的一种存在方式。仓 行洋先生的茶道艺道论触及到了日本茶道的深层。综上所述,谷川澈三先生为茶道所下的“以身体为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的定义,久松真一先生为茶道下的“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的定义,熊仓功夫先生为茶道下的“室内艺能的一种”的定义,以及仓 行洋先生对茶道所进行的“茶 心”的解释,都从各种角度对茶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角度不同,结论当然会有差异,但相互之间并非是矛盾的,对茶道这样一个深奥的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也许正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解剖。但是目前,把日本茶道作为综合文化体系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笔者也认为此定义比较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