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云海深处的茶神儿女
发布时间 2015-02-01 浏览 24673 次
民人均纯收入2536元。

现在,全村有茶园面积22944亩,其中古茶园面积12000亩,生态茶面积9000多亩;有古茶树478576株,茶叶总产量785吨,古茶产量120吨。

同时,芒景村委会还积极配合各级各部门开展景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做好一年一度的茶叶节活动,在继承一年一度的“祭茶祖节”活动同时,将“祭茶祖节”活动打造成芒景景区的一大亮点。

2 茶事个子不高的南海明,是芒景村委会主任,他介绍说,这几年,村里除了古茶树种植,还在积极拓展旅游业。

为此,芒景提出了“古茶品牌立村、布朗文化活村、旅游产业兴村、生态经济强村”的“十二五”发展思路,将未来5年芒景村人均收入,定位在2万元。

“发展旅游合作社及村集体经济,建设和谐发展芒景村;积极申报由农业部主办的2011年中国十大魅力休闲乡村,组织发动好投票工作,芒景村最终排名前20,进入专家评审阶段。目前,翁基、糯干等民族村寨已纳入普洱市旅游文化产业重点开发项目。发展旅游产业要突出民族特色,突出文化底蕴,重视保护民族文化,把发展旅游业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不断为农民开辟增收新渠道。”

目前,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之一的景迈芒景4A级景区,将打造成为5A级景区。

芒景村作为这一景区的核心地带,作为普洱茶文化遗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和世界古茶的发源地,景区所展示的古茶文化、布朗族山寨文化和帕哎冷文化,以及翁基布朗古寨、柏树神、巢蜂等景点,为芒景村发展带来了机遇。

南海明介绍,现在,翁基村民小组里有栋样板房,二楼有两个房间,是给游客准备的。这栋两层的古朴民族,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每晚的住宿价格是2500元。

“就是这个价格,在旅游旺季还需要排队呢!”说到这里,南海明开心地笑了:“所以,我们还准备继续扩大民族村寨的旅游事业,增加群众的收入。”

看着山的北面,南海明介绍,这里有两个村委会,对面是景迈村委会,和我们芒景村委会毗邻。景迈村委会居住的多是傣族群众,芒景村委会居住的多是布朗族群众。千百年来,两个民族的群众和睦相处,共同管理着万亩古茶园。

“因为交融的频繁,现在,两个民族的群众,很多时候是一起过节日,一起欢乐。很多时候,大家已经不在意过的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了,只要开心就好。”

“只要开心就好。”一句话,道出了两个少数民族古往今来在茫茫大山深处结下的民族情意。茫茫的万亩古茶园,养育着两个民族,也滋润着民族群众的心田。

3 茶缘2011年,惠民乡茶园面积发展到7.6万亩,其中古茶园2.8万亩,户均茶园面积达16.7亩,茶叶总产量达2248吨。特别是对景迈村千年万亩古茶树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开发后,茶农收益得到显着增加。每亩古茶树产干茶20公斤,市场价为200元/公斤;甘蔗面积4112万亩,产量13680吨。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充分利用全乡茶资源充足的优势,探索走“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领当地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走循环经济之路、增加农业收入的示范性项目。

为统筹澜沧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高挂钩扶贫成效,省民委结合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等战略机遇,先后支持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发展规划。

2012年,支持制定实施了《澜沧县惠民哈尼族乡芒景村布朗族特色村寨建设试点规划》。省民委从民族专项资金中,对澜沧县给予倾斜扶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培训和基层民委建设等,直接受益群众20多万人次。

普洱市民宗局局长岩采介绍,普洱生活着14个世居少数民族。近年来,在国家、省市民委和各级政府支持和帮扶下,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群众生活显着提高。

“在特色村寨建设上,国家和云南省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普洱有10个古村落作为扶持重点。其中,惠民乡布朗族村寨,都在扶持建设范畴。从2009年开始,云南省投入2.3亿,用来普洱市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

而在西双版纳,那里的布朗族群众,生活也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

纳蚌村小组是景洪市勐养镇曼景坎村委会的一个布朗族村小组,全村共有35户162人。

近年来,该村在人口资金扶持下,大力发展种植业;去年,州、市民宗局又投入50万元,帮助该村修建村内道路、篮球场和水池等。2011年,纳蚌村人均有粮753公斤、人均纯收入达5158元。

西双版纳州基诺族、布朗族聚居的38个村委会268个自然村的60485人,在2005年被列入国家、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

布朗山乡则在2000年被列入了西双版纳州“两山”综合扶贫开发乡镇之一,在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和布朗山乡各族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布朗山乡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产业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得到改善和发展。今年7月,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正式启动。这次扶贫开发是省、州、县共同推进的一项民生工程,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扶贫战略和政策措施,实现布朗山乡扶贫工作从救济式向开发式的转变。

近年来,西双版纳共投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数亿元,对38个村委会进行了扶持,实施了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综合示范村、生态环境、科技培训、产业开发、特色村寨、基诺族博物馆等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了41个人口较少民族示范村、2个民族特色村和1个基诺族博物馆。通过扶持,使38个村委会全部实现了“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将继续投入资金9亿多元,用于实施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民生保障改善、民族文化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谐家园建设6大工程、52个具体项目,将覆盖布朗族、基诺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460个自然村,受益群众达6.5万人。到2015年,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建制村基本实现“五通十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基本实现“一减少、二达到、三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