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茶是当天采摘,当天炒制的,炒制沿用的是传统的手工炒制工艺。“炒茶王”施跃文说,炒制一锅碧螺春茶约需35至40分钟,要经过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四道工艺,炒制过程全凭炒茶手的一双手,炒时要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起锅即成,这样炒出来的碧螺春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因此,碧螺春茶在民间有“工艺茶”、“功夫茶”之称。
碧螺春茶的“搓团”工艺是绿茶中首创的,也是形成碧螺春茶茸毛披覆外观特征的原因。在经过杀青、揉捻工序后,炒茶手开始搓团,从锅中抓起一把把茶叶,在手中反反复复搓团,直到将嫩芽搓成一粒粒螺蛳状,像蜜蜂的腿,这时的碧螺春茶满身披着白色的茸毛。
C后期加工
有人把包在报纸里的碧螺春新茶得意地向朋友炫耀:这是东山茶农刚刚现采现炒的,绝对正宗!章无畏摇头说:“这些碧螺春茶只能说明是原产地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章无畏说,茶农做的茶叶水分含量偏高,不利于茶叶的保管,时间一长容易变黄,这会影响茶叶的香味、滋味,降低茶叶的品质;而且茶农做的茶叶容易混等混级。
许多人认为碧螺春茶采得越早越名贵,还有人以为茶叶越嫩肯定是特级茶。章无畏说,这些观点都是不准确的,碧螺春茶的等级是根据国家标准确定的。国家标准对洞庭(山)碧螺春茶按产品质量分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等级,其中特一级、特二级最为名贵,每个等级都有明确的感官品质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指标,感官指标包括外形的条索、色泽、整碎、净度;内质的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而理化指标主要有水分、粗纤维等。
色香味是碧螺春茶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与包装、密封、储存等后期处理有着重要关系。同样的碧螺春茶,后期如何处理效果完全不一样。比如茶叶水分过高,茶叶就容易变黄;包装密封不够,空气中的氧气就会进入与茶叶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影响茶叶的品质。
近年,已有一些茶叶经销企业开始重视碧螺春茶的后期加工,他们对每一批鲜叶都严格挑拣,剔除外形特征不符、香气滋味不纯的,然后由企业评茶员进行审评,按国家标准分等分级;炒制后的干茶要复烘,水分控制在7%左右,再用真空密封包装放在5℃左右的保鲜库内保管,保证了碧螺春茶的品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