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2015春茶来袭 古茶
下一主题:2014年普洱市茶产业十
第二,优化微生物产酶(胞外酶,也称外源酶)的前提下,研究出最佳的陈化工艺,缩短陈化周期。我们顺着这种思路又可以设想,能不能模拟香港、台湾、广东的气候条件,人为的把一个生茶快速变成老茶(不是熟茶)。我想如果能够研究出一个科学的方法,甚至一种工艺,非常标准的工艺,能否把一个熟茶经过三个月达到二十年的品质,一款生茶半年达到五十年的品质。当然这个想法非常的疯狂,可能我们实现不了,未来五十年会有比我们更聪明、更专业的人实现。
第三,年份的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我们谈年份,目前只能是一个笼统的模糊概念。我们只能通过寻找一些号级茶,先确定这些号级茶的年代,再推算它的年份。但年份与陈化的有效时间不是一个概念。一款百年老茶它的陈化有效时间可能是五十年,也可能是七十年,剩下的时间可能是静止的,也可能是品质的衰退。品饮老茶不是考古,而是要喝到最佳品质。什么样的贮藏环境,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使普洱茶达到最佳境界,是真正的“白天鹅”,而不是“老天鹅”,甚至是“假天鹅”。所以陈化的工艺与标准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我们说年份的研究实际就是普洱茶陈化标准的研究。科学的陈化工艺与标准的建立,哪怕就是一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