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又问“普洱周边为啥少古茶?”“除了这是古道重镇,人多事杂,破坏大被毁之外,我认为普洱周边无大山,自养不了古茶!你想想,在坝子,季节明显,干湿变化大。在古茶树几百年上千年的生命进程中,十有九难,剩的也不多,独木难成林,远藏深山人未知。而不是普洱周边无古茶……”
众人知他见识广,人豪爽,懂普洱更善酒,都来交往,请他帮忙。他也是来者不拒,时常奔于各茶山。但闲时又潜心探茶,从无处入手,把正确的普洱文化推荐他乡。这几天他又不知打啥主意,老是往城郊几个老乡家跑,肯定有明堂!不久,就见他厂里多了些“老青砖”。我怪之,也没问。一天品茶饮酒,气氛正好。我问:“你弄些砖又准备干啥?”他小酒一口,缓缓道来:“这些可都是‘普洱府老城砖’。它上面都有符号标记,有姓氏、年号、工匠名等等,清楚的记录出处。当年城毁墙倒,砖入百姓万家,另作他用。有些随着城市的开发,被埋被毁,被遗弃。特别是“普洱6.3地震后”老城改造,新镇扩建,更多的老物件被遗弃,被湮没,古迹难保历史难寻!
“这些老城砖,默默无声奉献几百年,是真正的普洱基石,见证了普洱的昨天,今天,更要开拓普洱的明天。不能让它就此消失!很多老知青、老干部、专家学者,回家时除带点普洱茶外,就是捡几块老砖回家作纪念。在我们这是垃圾,在他们眼里是宝贝。这些年普洱茶热了,想进一步了解普洱的人多了,也有些人让我帮找找。我想也对,墙倒了砖还在,与其让它被埋没,不如让它换个地方,继续发光发热!这几户农家有老砖……”
产业发展,文化铺垫;民族发展,文化传承。文化不只在书上教室里,更在百姓市井里。就如这些老城砖,老茶头,正是有了他们,才让我们知道过去,看到过去,才有了普洱茶的今天。从历史中找回自信,从发展中找到目标,让我们可触摸到普洱的明天。在众人皆爱普洱的今天,我们也得潜心学习,传承发展,让人饮茶品文化,见人识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