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过去10多年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茶叶在成为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一片“金叶子”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诸多矛盾,尤其是近年来高端市场的逐渐萎缩,茶叶产销失衡隐忧日益突显。如何做到茶产业的传承与光大?在实践中提出了新的问题。
高端萎缩盈利收窄
茶叶与消费者关系的改变,松阳县茗春茶叶农机化专业合作社的张光也深有同感,“礼品茶少了,自己喝的多了。”他种的400亩绿茶、350亩白茶,根据这段时间的销售,调整后,今年的茶叶价格是明前绿茶每斤500元,白茶每斤800元至1000元。
高端市场的销量下滑,在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的眼中,并不意外,“受茶叶投资热潮降温、游资炒作减少等因素影响,高端茶叶原本就是个‘泡沫’:购买高端茶叶的,很多都是作为‘礼品’;其销量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真正自己品茶、喝茶的。”
然而,在这场“寒流”中,中低端的“大众茶”却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以中低端茶叶交易为主的松阳浙南茶叶市场,2014年的交易总量达到了7.66万吨,总额46.1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52%和19.51%。
浙江的众多茶企,也正在求变。宁波一家茶叶销售公司的经理钱玲燕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公司的整体销售下滑了10%左右,尤其是高端产品,销量萎缩近一半。“今年,我们主动转型,现在高端产品与中低端产品的比例由以前的2∶1调整到了1∶2。”
茶产业的整体发展,还是要抓住最大的消费群体,还是要把眼光放在大众茶上。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茶桑技术科的陆德彪说:“我们非常看重的明前茶,价格高,但销量也小,一旦销售遇阻,茶农大多采取降价措施。这对茶农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相比茶叶价格的下降,茶叶生产和管理成本的提高,更加挤占茶企的利润空间。省茶叶协会的一份调查材料显示,杭州龙井茶三大产区,即便是最普通的龙井,每斤的人工成本也要200元以上。像浙江这样高的人工成本,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
“浙江受资源制约,劳动力紧缺,成本上升,现在在采摘、加工这块尝试采用机器换人的方式。目前,大宗茶修剪、采摘机械化水平超过90%,名优茶机制率达95%,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陆德彪说,“不过,效果也是各有优劣。”
柯桥区兰亭镇是全省最早采用茶叶机械化生产试点之一。“机械炒茶在省工节本方面的效果,这几年的确让茶农得了不少实惠。”绍兴民胜机械有限公司的炒茶师傅王生厌说,“以前我一个人用4小时才能炒好1斤干茶,现在我用机器,一天能做出100多斤。”
据介绍,目前茶叶机械作业已覆盖了茶叶辉锅、炒制、提香等各个方面。“以前不少名优茶都强调手工炒制,但现在,不管是大众茶还是名优茶加工,现在机械都已经能胜任。”省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吴海平说。
不过,机械采摘的推广并没有机械炒茶那般简单。尽管机采比人工采摘的效率提高8至15倍,并降低50%至70%的成本,但采摘要求也高:茶树发芽时间要一致,长出的鲜叶要整齐……这意味着在茶叶培育过程中必须做到高标准。但我省大多数的茶园,分散到户的粗放式管理方式,标准化难度很大。
所以,目前浙江的多数茶场只会在茶叶生产的中后期采用机械采摘、机械分选,前期高档茶依然只能依赖人工。“这里面有茶园建设标准化的问题,也有我们机械化设备研发上的不足。”王生厌说。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颜伟杰 通讯员 厉宝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