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超全《安溪茶歌》云:“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迩来武夷(茶)漳人制,紫白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常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清明是采制绿茶的季节,新梢一芽二叶或二叶,用这种初展的嫩叶制作的成茶,条索翠绿紧细,是绿茶上品,如果把清明采摘的嫩叶制作乌龙茶,其外形就不同武夷茶,可以说当时安溪生产的茶叶应属绿茶不是乌龙茶。
明末郑成功驻厦期间,厦门对外是开放的,贸易是自由的,不仅自建船队,川走日本、东南亚,允许海外商人到厦门来。同时有统管各行业买卖的“牙行”,买茶价格由“牙行”决定,故有“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 武夷岩茶在当时数量少,供不应求,商人为获厚利,于是“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从此乌龙茶异军突起,安溪茶在十七世纪间就仿效武夷岩茶制法制作乌龙茶。直至十九世纪,安溪茶生产的茶叶还是贬多褒少?《泉州府志》记载:“按清源旧甚著名,今几无有,南安英山及他处所产不多,唯安溪差盛,然也非佳品也。”可见当时安溪茶品质大部分还是低下的。既然洋人买茶的价格由“牙行”决定,茶叶在此时已经大量由厦门出口。当时海外商人常来买,武夷岩茶生产供不应求,商人为了盈利,当时安溪茶全盘仿效武夷茶的制法,从外观上很难分出它的差别,商人把岩茶与溪茶混杂出盘,阮氏则为“世道如此良可嗟”而嗟叹。
乌龙茶最早著名的是武夷岩茶,安溪茶的风味还未被人们接受之前,贬多褒少也就不足为怪。现在安溪茶已经成为乌龙茶类的主干,喝的人多了,声誉响彻海内外。郑成功据厦深化工夫茶法,发展了安溪茶生产,出现了安溪乌龙茶,更完整了功夫茶泡饮法。如今,安溪乌龙茶已引起世人的关注,成为乌龙茶类的佼佼者。1995年3月安溪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