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业发展模式剖析
发布时间 2016-03-24 浏览 24215 次
象,这些文化现象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大家共享资源,无法成为某家企业独有。但是产品品牌是可以独享的,茶叶、白酒属于大众消费品,大众消费品的品牌本质上是在消费者心智中抢占一个位置告诉消费我是这个品类中最好的,消费者买的是安全放心。

  消费者对茶叶本身价值的辨别能力弱,导致了品类品牌方式越来越不符合市场现状,中国茶叶品牌要进行品牌上突破创新。立顿小包装茶,跨越了茶与饮料的品类边界。立顿的运作方式是将茶定义成一种休闲饮品,是一种快乐、时尚、年轻、健康的消费形态,从传统的“茶文化”中另辟蹊径,让茶叶的目标市场变的更为宽广,同时是它的市场运作要求更高。

  品牌超越品类路径,首先是是做品牌的战略规划,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线上解决传播问题,线下解决分销的问题,线上告诉消费者品牌的核心价值,完成消费者的认知,线下解决营销体系的建设,确定完整的分销体系,让消费者能最方便的方式购买到。

  第二种,渠道品牌模式:消费者承诺

  事实表明,中国不缺少生产茶叶的企业,茶叶已经形成产能过剩,大量的茶叶实际上是以原料进行出售。中国不缺茶园、产品,名优茶1000多种,不需要自己再开发产品,茶叶价格不好辨别,通过通路形象建立信任感。

  传统茶叶经销方式促成了马连道这样茶叶批发流通市场的崛起,各区域内存在着众多的传统零售专卖店,在杭州就做西湖龙井,在云南就做普洱茶,在安溪就做铁观音,每个品种、每个品牌,从百十元到上万元一斤的茶都有的卖,消费者不能区分这些品牌代表的到底是高端还是低端,更不用说品牌内涵了。

  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产品是缺少辨别标准的,对产品的信任源自茶叶店老板的信任,这些专卖店以“前店后厂”的方式经营,无品牌、无策略的经营手段,专卖店老板就是品牌,老板通过人际关系,维护着销售网络,其中团购、散装占据着重要的销售份额。

  渠道品牌本质不是茶叶文化,而是茶叶好坏的标准,渠道品牌提供給消费者的核心价值是让消费者放心,这种放心是源自专卖店的品牌而不是对老板本人的信任。渠道品牌的定位是茶叶专家,来专卖店购买到的茶叶都是正装好茶,渠道品牌整合了上游的茶叶生产商,渠道品牌实际上是一个茶叶展示和交易的平台。

  因为超越了老板的人际销售,赢利方式可以复制,企业可以实现连锁化扩张。徽府茶行的自营专卖店+经销商加盟店销售体系迅速在安徽等地布局,整合下游商业资本,迅速融资标准渠道品牌的输出建立“正装好茶”的形象,加强与消费者沟通。台资企业天福茗茶产品安全、卫生、品质、口感特色方面严格管理,给客人以“眼见为净”的放心,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赞誉,15年时间便已在中国大陆拥有1300家的连锁,远远超越了众多中国的百年老字号茶庄。

  第三种,虚拟品牌模式:消费者体验

  谈到虚拟品牌模式,我们无法不谈星巴克。星巴克在37个国家拥有超过一万两千多家咖啡店,星巴克咖啡在学生和城市白领中非常流行。除咖啡之外,星巴克也提供诸如茶,馅饼,蛋糕等,一般来说,星巴克咖啡的价格不会高于其他竞争者。

  在星巴克,消费者已经不再关注咖啡的味道好不好,消费者享受的是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温馨舒适,这就是是星巴克独有的的“星巴克体验”,在星巴克,消费者的体验超越了产品。

  目前中国各地的茶馆,只是解决消费者浅层次的、喝茶场所的需求,并没有给与消费者带来持续的、统一的、固定的品牌享受。而中国茶叶作为朋友交流、政商接待的历史延续了千年以上,咖啡在中国根本不具备商务、休闲的独占性。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式“星巴克”一定具有可行性,并会呈现两种发展方向:一是传统路线,精选茶叶、茶具,使用专业正宗的泡茶工艺流程,辅助中国古典音乐、中国古典家具,中国茶文化里面的“温、和、醇、贵”为中国式茶馆提供了最佳的品牌背书;二是现代路线,简单时尚的沙发,轻松休闲的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

  现在,商务人士已经越来越多地喜欢在茶馆的轻松、温和气氛里洽谈商务,几乎所有的咖啡馆都已经增加了茶的服务,可惜的是这样一块巨大的蛋糕被咖啡馆占有,而没能实现由茶文化向“茶生活”的延伸。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