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七成是华人,更受欢迎的为什么是咖啡不是茶
发布时间 2017-02-17 浏览 26111 次
饮品显然不会被当做象征雅致生活的饮品。对比殖民文化中优雅的咖啡文化,茶在新加坡是“俗世化”而非“雅致化”的。即使到了1980年代中期,新加坡也只有所谓的港式饮茶,或是配食肉骨茶解腻而喝的小杯茶,极少有人像中国本土那样有买好茶、泡好茶、喝好茶的追求,更遑论茶文化层面的建构和传播了。

而海南咖啡则不同。海南人本身对茶没有太大兴趣,开发出的海南咖啡作为新饮品,摆脱了中国茶的地域属性,恰恰能起到融合社会各阶层移民的作用,是社会的黏合剂。

之后,随着海南咖啡的强势扩张,在新加坡诞生传统中国那种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茶馆的机会就更少了。茶在当地除了饮品和药用等特定功能外,不能作为人们交际的媒介,失去了茶的社会功能。

由此,脱离了原生文化背景而进入移民社会的茶,因其最初移民本身的阶层属性,在新加坡这个英属殖民地强势的咖啡文化面前,只能沦为低级饮品。移民传统的削弱不是直线性的,也不是均匀发生的,在大部分边缘文化地区,人们对“同化”也会做出抵抗,但是这样的力量通常到最后会势单力薄。而南洋咖啡的崛起,构成了一个殖民社会创造与再创造的文化密码——来自殖民者的咖啡文化,经过琼帮的改良和普及,被形塑成了一种更为“新加坡式”的饮品。

人类学家张光直说过:“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肠胃。”如今的新加坡第二、三代华人移民后裔,生长在现有的饮食文化背景中,自然对以茶为代表的中国原生文化的认同逐渐减弱,而对以咖啡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认同逐渐加强。正如希尔斯在《论传统》所言:“当两组一向独立的传统发生杂烩,其结果一定是一组传统胜过了另一组,并在先前并不知晓这种传统的社会中获得新的拥护者。”华人移民群体在塑造并认同咖啡文化中获得了一种先前从未有过的关于自身的形象,从饮食符号角度完成了“殖民地的民族主义”的建构。(张海岚 /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