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福建“回乡知青”夫妻的茶生活
发布时间 2017-06-18 浏览 26785 次
宝典”,这不是繁琐的工艺或者过程,而是要有一颗与人融合、与社会融合、与自然融合的平常心,就如武夷山岩茶的精华在“三坑两涧”,这里的茶与自然处在最高的融合中,物是如此,人更是如此。

  让人信服的还有王春玲对茶的敏锐,多年来坚持在春茶期间每天都要亲口品尝初加工的毛茶,及时与师傅沟通存在的问题。她浅尝一口就能准确分辨出茶叶的品种、品质、产地、火候。更难得的是,她的等级分类标准也是“铁面无私”,这为之后的“精制”茶铺平道路,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市场带来诚信,这也许是他们最大的财富。

  四

  中国是茶叶大国,红茶绿茶白茶等各有千秋,而武夷山乌龙茶深受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以“岩骨花香”的独特岩韵著称,尤其“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这“三坑两涧”茶更是茶中上品,这才有“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之王”之说。

  不同于其他产茶地,武夷山的“三坑两涧”处于悬崖绝壁,深坑巨谷中,其中很多都是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古时称此“正岩茶”。正岩茶园土壤通透性能好,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茶品岩韵明显。更重要的是,这里植被状态和遮阴条件好,谷底甘泉细流,夏季日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大。这是由于环境与植被的多样性,才有了茶叶生长的良好条件,因此才有得天独厚优异的茶。

  由此可见,不仅人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植物也需要自然生态的环境,排他性的生长,最终弱化的是其本身。

  或许,张回春和王春玲在有20多万人口的武夷山市里,不过是区区两人;在8万多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中,仍是区区两个,但却能将家乡的茶叶做到人人喜爱,这也许就是他们懂得了传统与现代、做人和做茶的道理。

  五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传统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那时的茶,不过是解乏提神保健用处,与之“粗茶淡饭”相对应的是一种简约生活态度。在饥饿的年代,茶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显低微,只有到了社会进步,生活提高,茶叶才日渐成为人们的生活品,进而提升至社会交往的较高层次。

  张回春和王春玲经历过“粗茶”年代,在那个每天工资几毛钱的时候,虽然他们也种茶,但从来没有想过那些不起眼的茶,日后能有那般辉煌;农场第一任的老场长张天福能成为中国“茶圣”;自己也因做得一手好茶,而得到同行和茶业界的认可。

  ……

  各种茶叶行业的评比,张回春和王春玲都能摘冠,那是一种付出后的幸福,这不过是许多幸福中的一个。

  上世纪70年代,他们俩都是“回乡知青”,只不过张回春早两年。第一次干农活的王春玲,怎么也修不好田埂,正在着急时,张回春一声不吭地过来帮助,三下五除二地把田埂糊得光亮平整,然后一声不吭地离去。也许就是那一刻,两人的心都怦然一动,有了共鸣……

  幸福就如茶一般,在清静恬淡中滋养着情操,在禅悟修德中得到了智慧。(作者:林小宇 宋葵 裴质斌 刘芳 原文刊载于《福建侨报》)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