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著名茶叶专家考证宜红茶的发展变迁
发布时间 2017-12-18 浏览 25293 次
 关于宜红古茶道,同样有清晰记录。翻开第二册第7页的“宜红区运输路线统计表”,采花台至渔洋关畜力运输需4天,都镇湾到宜都木船运输需2天,制表时间是1952年。

  捧卷在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赞叹:“史料选内容丰富、体量巨大,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对外贸易尤其是宜红茶发展非常重要,是中国茶业珍稀的档案史料。”

  专家一行来到宜都红茶厂(现名“湖北宜红茶业”)实地考察。车间里,11台上世纪50年代的设备引人驻足。

  该公司总经理罗华介绍,经历了产量下降、企业改制、厂址搬迁,70多年后,现存的宜红生产线,还有风选机、平圆筛、干燥机等11台旧设备。这是当时国内建造最早、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茶叶生产线,且现在还能正常生产。

  其中,有台宜都红茶厂自主创新设计的风选机,机身还是木头的。其将农村传统的“风斗”联装,使茶叶通过3道循环,即可完成风选工序,生产效果、工作效率不输当今的新设备。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肖文军说:“宜红茶生产流水线保存完好,工艺先进,至今能正常运行,堪称奇迹,是我国罕见的茶业活态工业遗产。”

  入列“中欧互认”,打造湖北名片

  今年6月,经过5年漫长的商标之争,“宜红”商标在被某外地企业抢注20年后,终于被法院宣告失效。“宜红”作为区域性公共品牌,回归宜红茶主产区。

  好事成双。不久,“宜都宜红茶”被选入中国和欧盟互换认证的地理标志产品,拿到了出口欧盟的“通行证”,是我省唯一入选的茶叶品牌。

  抚今追昔,振兴宜红茶文化和产业,还有哪些路要走?

  李亚隆提出,宜红茶的复兴重在对品质的提升、历史的探索和品牌的构建。要在做好品质定位、市场前景评估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

  省档案局副局长马尚云建议,产业振兴,文化先行,可创办宜红茶文化博物馆、产业研究院,加强对相关史料、文献的整理并出版丛书。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院长黄伯权建议,要加强对口述资料、实物资料等的抢救,进一步收集宜红古茶道史料,适时召开学术研究论坛。

  省农业厅经作处处长孙宏侠认为,宜红茶是我省茶产业的重要名片,政府部门将加强重视、加大投入、塑造品牌,推动宜红茶走向世界。(吴擒虎 宋杰)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