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出物标志着茶汤的厚薄、滋味的浓强程度;茶多酚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咖啡碱具有提神的作用;游离氨基酸总量是构成茶汤鲜爽味的主要成分。
检测结果显示,价格高达6000元/斤的小罐茶仅在差距甚微的游离氨基酸上与大益并列第一,而在其他指标上均不敌价格百元的大益、天福茗茶、庆沣祥等,结果让人哗然。
在品评中,小罐茶虽然外形出色,条索较为紧结,但香气、滋味、汤色均略微逊色,主观盲评在8款茶叶中排名第四,宣称“6道工序精选”的茶叶不过如是。
消费提醒:喝茶喝对不喝贵
茶叶是一种没有标准定义价格的商品,但在如今的茶叶交易市场上,有些茶叶孰好孰坏似乎全靠商家一张嘴,这让原本缺乏科学评判标准的茶叶市场更加混乱。
以天价茶为例,除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的部分中国制茶大师名单,一些商家宣称的民间制茶大师很可能是自说自话。
再者,产量也是一个问题。中国现有的制茶大师恐怕并不能赶上工业化制茶的速度,真正大师茶的产量肯定远远低于市场的流通量,能够流入普通消费者的手中更是少之又少。
实际上,“普洱茶炒作”的翻车事件就是前车之鉴。
当年,普洱茶一度被吹嘘成“茶中茅台”,不同于绿茶、红茶等其他种类茶叶需要“保鲜”,普洱茶需要时间的沉淀,越陈越香,因此被认为极具收藏价值。普洱茶有生熟、分山头、论年份,一饼普洱茶的价格被炒至万元级再普通不过,行业甚至流传“开店就开茶叶店,存钱不如存普洱”的说法。然而,涨价高潮过后换来的却是普洱茶的崩盘,大量普洱茶加工企业纷纷倒闭。
作为普通消费者,既然我们没有办法溯源这些以各种噱头提价的茶叶品质如何,倒不如端正心态,以实际行动来拒绝天价茶的炒作。
中国茶叶分六大类,每一种茶叶都有它独特的口感。在选购时,不妨根据个人口味选择:如果以摄取茶多酚为主应首选绿茶,如果看重香气优先选乌龙茶……
其次,若在品牌的选择上缺乏经验,最保险之举是入手大品牌的茶叶。不同等级的茶叶可能存在一定的价格梯度,则按个人需求进行选择。对于价格远远超出正常售价的“天价茶”,一分钱未必值一分货,但价格太便宜的同样买不到“好茶”,本刊建议两种茶叶都要慎选。
简而言之,自己花钱买茶,一定要买自己看得懂、喝得懂的茶叶。
如今,这种正在“炒热”的大师茶究竟值不值得买?相信消费者心中早有了答案。
如果任由“天价茶”沦为一种仅象征品味与地位的“符号”,这喝的恐怕不是茶叶,而是液体黄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