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 精益求精,每一片茶叶都是高品质
发布时间 2019-06-14 浏览 25193 次


小罐茶目前拥有一支60余人的茶学专业产品队伍,负责在采摘-制茶-包装-品质管理等环节对茶叶品质进行全链条的把控。

首先,小罐茶制定了茶叶鲜叶的采摘标准,并且将其在原产地做公告,在制茶工厂展示标准样品,保证茶农采摘符合小罐茶标准的鲜叶。收集到的鲜叶还会送往国家权威机构进行检验,保证鲜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其次是茶叶品质的标准化。验收鲜叶后,小罐茶产品员工与制茶大师共同在制茶厂监督茶叶生产流程,在每一个制作环节中,通过对每批次茶叶外形、香气等因素的判断,不断对工艺进行温度、时间等参数的微调,直至达到小罐茶对茶叶品质的要求。

首批茶叶制成后,小罐茶茶叶审评师通过科学审评,把这些茶的茶样和已确立的标准样进行对比,只有前者符合后者的各项指标,才算合格。

当然,标准化生产不代表摒弃人的作用,与人的经验及技艺紧密相连的茶行业更是需要思考如何将人的作用在工业化生产中有效发挥,如何在标准化条件下复制手工炒制技术,也是茶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在这一方面,小罐茶采取了制茶大师监制的特殊办法。

制茶大师是产品标准的制定者,也是生产过程和品质的把控者。大师用自己的制茶工艺和经验,为小罐茶产品的品质把关,发挥监制作用。

在原料采摘方面,大师会提出标准要求,例如采摘嫩度、品种等要求,保证茶叶原料的高品质;生产工艺方面,大师提出工艺参数要求,例如杀青温度、时间、发酵条件、焙火要求等等,并与小罐茶技术人员共同把控生产流程;最后,产品加工后,大师和小罐茶审评人员共同参与茶叶的品质审评,只有符合小罐茶品质标准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

据了解,小罐茶每一罐茶叶都严守6道精选挑茶工序,并在全链条把控生产与检验标准,确保产品的质量与安全。茶叶在初制工厂完成从鲜叶到干茶的制作,分别经历风选、色选、机器分级、人工初拣等过程。最后,产品统一运往黄山工厂,完成第5~6道人工挑拣。

小罐茶在携手制茶大师的过程中,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制茶大师的价值观要与小罐茶有高度的契合点,制茶的过程和标准也必须达到相应要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山毛峰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谢四十告诉本刊记者,在与小罐茶合作之前,制作黄山毛峰没有色选机器,为了满足小罐茶对于产品的洁净度要求,特别引进了色选机器。

谢四十对本刊记者表示,在与小罐茶合作的过程中,小罐茶输入了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生产技术,也帮助他们对整个生产体系的管理更加系统化和标准化。

制茶大师的核心价值,在于制茶技艺,在于通过高超技艺生产出高品质的好茶,而小罐茶的标准化要求则将大师的价值最大化。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小罐茶发展,振兴黄山毛峰和中国茶产业。”谢四十表示。

“茶行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小罐茶的出现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梅宇如此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标杆企业的作用

解决标准化只是茶行业产业化发展的第一步,还处在产业化初级阶段的茶行业如何才能走好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小罐茶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创立于2014年,是互联网思维、体验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家现代茶企。

在“大研发、全产业链”的战略指导下,小罐茶对创新和工业化作出战略布局,2017年在黄山建设了茶业领域全球首个工业4.0智慧工厂——黄山中央工厂。随后的2018年12月,小罐茶又在北京和西门子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探索茶叶生产智能化等解决方案和路径。

此外,小罐茶还专门成立了“茶叶工业装备中心”和“茶叶研发中心”,前者聚焦茶叶工业化课题,为茶叶工业化、智能化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后者主要是通过创新,研发具有高辨识度的产品。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中国是产茶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但从产业端来看,中国茶业目前还处于低端化运营阶段,产业缺乏品牌标杆型企业,更缺乏价值标杆企业,如何把茶叶产业从农产品升级到消费品,是行业的痛点和难点。小罐茶是首个将现代品牌化理念带入茶行业的茶企,短时间内打造了中国茶行业第一知名品牌,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在小罐茶市场中心总经理梅江看来,品牌塑造的过程,并不只是简单打广告,首先考虑的还应该是产品本身,其次是价值,再是渠道,最后是推广。

“小罐茶在品牌塑造上的最成功之处就是找到了消费者的痛点,以此为出发点,利用消费品思维,统一标准,创新消费体验。”梅江表示。

人们的消费习惯在变,消费群体在变,茶作为商品,定位也应该有所变化,在产品的营销生产以及包装等各个领域都要作出调整。只有创新才能够适应市场,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