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普洱茶博览苑在陈香中缔造辉煌
发布时间 2009-06-18 浏览 25604 次
地名称呼始于明万历年间,而茶叶在这个地方的开发种植已早在唐代以前。在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是取"濮人所种之茶之意",明洪武十六年,即1383年,今宁洱县改称普耳,在明万历年间,"濮茶"(或普茶)才定名为普洱茶,同年,称"步日"的宁洱始称"普洱"。这个"普洱"既有产普洱茶之地的意思,也有濮人种茶之地的含义,因此,普洱这一地名,实是以普洱茶而得名,并非有人说的那样是普洱茶因产普洱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被列为专供朝廷贡品,乾隆六十年(1759年),定普洱茶为团茶。从此,普洱茶的辉煌里程便开始了……

"崎岖鸟道锁雄边,一路青云直上天。木叶轻风猿穴外,藤花细雨马啼前。山坡晓度荒村月,后伐春含野墅烟。指顾中原从此去,莺催声送祖生鞭。"这是清代普洱人舒熙盛写下的一首关于茶马古道的诗-《茶庵鸟道》。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丝绸之路"曾经享誉世界,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通过对中国茶史和普洱茶文化的探索,可以说,茶马古道作为一条四通八达的国际商道完全可以和"丝绸之路"并称而兼美。茶马古道承载着普洱茶走向了世界,普洱茶在千年历史中走向了国际市场。悠悠茶马古道,山道险峻曲折,由于当时运送茶叶等物品必须经过这一条路线,所以,茶马古道与普洱茶甚至是与普洱市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思普区历史上的盐茶马道,是伴随着盐茶的生产、运输、销售而兴起的。 据光绪《普洱府志》载,普洱茶早在唐代就已行销西番。 其卷十九《食货志》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宋代时已开始有茶马市场,以茶易马。 元代时茶叶已成为边疆各族人民相互交易的重要商品。 到明朝时,谢肇淛己在《滇略》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记载。 万历年间,在普洱已设官管理茶叶贸易。

1983年思茅地区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古茶马驿道,至今还有那柯里驿道、茶庵塘驿道等。 "那柯里驿道"在思茅至普洱之间,即今普洱县境内同心乡那柯里村的一条古茶马驿道。 宽约2米,断续长约5公里的茶马古道,石上已踏出2厘米深的马蹄印,历史之久,由此可知。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普洱茶产业得到了复苏和飞快发展,迎来了绿意盎然的春天,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方式开发茶叶基地,使普洱茶产业走上了依靠科技进步,实行集约经营、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相结合的道路,成为农村发展商品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绿色产业,为中国茶城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漫长的岁月中,普洱茶先民们造就了名扬天下的"普洱茶",也营造了灿烂的普洱茶文化。在《新篆云南通志》中就有"普洱之名在华茶中所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可比"的记述。而今,当代的普洱茶人,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创造出众多闪光的品牌,在普洱茶家族中增添了不少新秀,享誉海内外。

普洱,这座静依在茶马古道边上的城市,在历史的打磨下,已经有了它新的面貌,古道上的故人已走远,但是继往开来的普洱人将会像先人一样,坚韧、不懈、努力为这座魅力城市增添更多色彩!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