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住茅草棚到“百万富翁”
发布时间 2009-06-19 浏览 26234 次
菜和玉米糊度日。茶叶是唯一的经济产业,但是价格非常低,路不通也难得卖出去。村里家家户户都住茅草房、叉叉房,“头顶云雾脚踩露霜,盐巴辣子腌菜汤”就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到了1978年,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还不到50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岩宽香老人笑着说,“一开始农田承包到户后,我们还不敢种,担心政府又把田收回去,让我们白辛苦。后来是乡里的干部来做工作,说国家的政策就是鼓励农民种好田,勤劳致富,我们才放开手脚干活。”

从1985年起,布朗山开始恢复茶叶生产,岩宽香看好中央鼓励利用当地资源优势致富的政策,除了承包的两亩茶地外,他和两个儿子开垦荒山荒坡种植了十多亩茶叶。“我们布朗山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早在1000多年前就开始种茶,布朗山茶叶在清朝康熙年间可是上贡的极品。”岩宽香说,“我们这里的茶叶根本不用做广告,每年还没有到采摘的时候就有各种茶厂的人前来订购了。”

茶叶有销路,赚钱容易了,岩宽香的视野也更开阔了。他用卖茶叶赚的钱买牛、买拖拉机,加快发展速度。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他采用茶叶种植新技术,按照市场需求,扩大无公害优质茶叶的种植面积,并且加快良种推广步伐。借助现代科技,到2006年底,岩宽香已有40亩良种茶园,还种植了十多亩橡胶,同时养了几十头牛,成了当地的“百万富翁”。

有了百万家产后,岩宽香并没有“金盆洗手”。他适时按照国家政策对自己家里的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他借两个儿子成家分家之机,把财产进行了合理分割,使全家走上了多种经营的道路。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