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明建议,普洱茶不是地域名称,应以生产工艺、品质特征为标识,不对原产地和加工地加以限制,比如产品地理标志改为“云南普洱茶”或者“普洱市普洱茶”之类,就不会导致如今的激烈争议了。
对外界质疑云南有变相“地方保护”之嫌,云南省质检局标准化处处长何崇寿回应道,普洱茶“国标”最关键的是必须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用其他茶叶做的当然不能叫普洱茶,这一点茶商并无异议。
“既然广东产的普洱茶也是用云南茶叶作原料,为何不在原产地加工后再运到广东销售?这样‘拼配’其他茶叶的可能性更小。”何崇寿强调说。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日前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制定“国标”的目的,是避免上一轮市场热潮中“多地产普洱茶”造成的混乱局面再现,法规出台前经多次论证,将会切实执行下去。
吴锡端透露,他正在设法协调此次普洱茶的滇粤之争,但他承认,滇粤双方存在一些分歧,也有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广东是否(普洱茶)熟茶工艺的发源地”等,作为中立方,目前不便发表更多评论。
今年早些时候,在昆明进行的一次有关“云南文化”的主题演讲中,阿里巴巴的马云曾问道:“微软的总部并不在纽约,诺基亚的总部在芬兰一个小岛上,普洱茶的总部在哪里?”
普洱茶的“总部”到底在哪里?它应该在哪里?至少到今天为止,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链接
云南省内普洱茶原产地之争
云南省内的思茅、勐海及西双版纳等地区,均曾就普洱茶原产地称号发生争议。思茅先下手为强,于2007年4月直接改名为“普洱市”,定位为“中国普洱茶城、世界普洱茶之都”,勐海则定位为“普洱茶之乡”。后来由云南省政府主管部门统一定义:“大叶种普洱茶主要产在澜沧江两岸”。
新闻背景:“国标”出台始末
2006年,云南省制定了普洱茶的地方标准,将“地标”上升为“国标”的构想也开始酝酿。
据悉,此事是国家质检总局委托云南省质检局负责,云南省茶叶商会、普洱茶协会以及一些大型茶叶厂商参与讨论,初衷是规范普洱茶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参加了整个“国标”方案制定过程的云南茶叶商会秘书长周军林回忆说,当时他们主要有三个关键争议点:第一是原产地保护;第二是如何标识;第三是对前期产品的处理。他们同时走访了全国多个普洱茶市场,发现广东等地以次充好屡见不鲜,云南普洱茶“地标”进入其他省市,也经常受到不公平待遇,如果没有全国统一的规范,很难依法管理。
去年10月,云南省副省长孔垂柱亲自挂帅,率省质检局及省茶叶办公室一行进京召开《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发布会。去年11月,云南省质检局、农业局领导又主持了在广东举行的普洱茶“国标”新闻说明会。
去年12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法规,并要求2009年7月1日起正式执行。
这一法规规定,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昆明市、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楚雄州、红河州、玉溪市和文山州等11个州市,非上述地区生产及加工的茶叶,均不能再叫“普洱茶”。同时法规要求产品包装应标明“生茶”或“熟茶”,以防止个别商家利用外形干瘦乌黑的熟茶充当储存多年的生茶卖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