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最原始的解释就是普洱地区产的茶。这个定义通行于明代以前,到清代,由于公元1732年前后普洱的农民起义遭到镇压,兵祸无情,普洱当地的产茶量降为零,普洱茶以地名命名的时代宣告结束。第二个定义是指用滇西、滇西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制成的晒青毛茶和紧压茶(通常被称为生茶),这类茶经过长时间的存放有可能变成自然后发酵茶。第三个定义是晒青毛茶经过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通常称为熟茶),它的销售比重大,传播最为广泛。茶叶采摘后,经过杀青、揉捻,在阳光下晒干,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过一种后发酵工艺制成熟茶,具有醇厚、耐泡、陈香的特点。
“茶马古道”是普洱茶最动人的传说,也是茶叶市场最美丽的风景。
既然现在的普洱茶不是根据其地名而来,那么它的产区又在哪里呢?明清以前,普洱茶的产区主要是思茅和西双版纳,后来逐渐发展到云南的昆明、大理、临沧等地。1973年以后,随着普洱茶人工后发酵技术的发展,普洱茶的产地逐渐扩大,甚至扩及省外和国外。但是普洱茶作为历史名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工艺性特点。云南原产地的普洱茶才是爱茶人心中的至爱。
普洱茶虽然已有很长的历史,然而史书记载普洱茶的相关文献很少。从云南种茶历史看,清中期以前,茶叶主要产在思茅、西双版纳地区。那时普洱茶的初制主要是由茶农完成的。他们把采摘的茶叶在阳光下暴晒,先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蒸压成型,制成圆形紧压茶。这里有两个细节关系到普洱茶品质的形成:晒青毛茶是绿茶中含水分最多的,同时在茶叶运输过程中,为了防止茶碎,须在茶叶中洒些清水,将茶潮软,这就更加大了茶叶的含水量。将这些茶叶运往思茅或普洱的总茶店,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这批茶叶已基本完成一个初步的冷发酵过程,由生茶变成发酵较轻的熟茶。在思茅或普洱的总茶店,一部分散茶经挑拣后内销,一部分蒸压成饼茶,每7圆为一筒,外包笋叶,这时为了使笋叶柔软也要将其浸湿,然后销往藏区。从思茅经传统的茶马古道普洱—景谷—景东—南涧—祥云—丽江—滇藏线到达拉萨。这条路全过程需要100天,尽管路途遥远、空气干燥、气温较低,但茶叶本身和笋叶中包含的水分仍使这些饼茶缓慢地冷发酵,形成云南特有的大叶种发酵后的普洱茶,其独特的陈香和浓郁的汤色尤其受到藏族同胞的喜爱。因此普洱茶的品质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特定的地理、气候原因和特定的运输过程形成的历史产物。当时,这些工艺很难让人们理解,造成了普洱茶的神秘感。有人说它是错误的产物,但它是美丽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