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安顺市茶叶生产种植规模偏小、种植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等因素制约了安顺市茶产业向更纵深发展。大多茶林也遭遇夏秋茶丟荒的命运,成了困扰种植户的“心病”之一。
“采摘了明茶后,因为农忙,没有人手,夏、秋茶就没人采了。哪怕再好的茶青,也只得白白荒废掉”,望着阳光下亮晶晶的茶叶,安顺市茶办有关负责人徐瑛、安顺市御茶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邵亦俊发出同样的感慨。
“长期以来,在贵州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只重视春茶生产,忽视夏秋茶原料的开发利用,即有少数的企业生产少量的夏秋茶,由于采用的是人工采摘方式和传统的加工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成本高,质量差,导致企业产量越大亏得越多,因此只好将夏秋茶原料丢弃,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邵亦俊说。
从项目洽谈到设备进厂生产,御茶村的进入只用了43天时间。蒸青片生产线是御茶村有限公司投资的“茶叶种植基地建设及系列产品加工/高技术茶业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一期工程,这在安顺市乃至整个贵州省,是唯一的蒸青片生产线。
御茶村将生产线设在了安顺市茶果林场。茶果林场的茶林、向斌的400亩茶林被选为茶叶基地。公司以组织机械化的专业采摘队伍与周边农户进行“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及定单合同模式相结合,实现连动发展、利益共享、辐射面积可达周边100公里内。蒸青片生产线自2007年11月7日投产运行以来,生产周期166天内,利用当地夏秋茶原料1361吨,加工生产成品272余吨,生产过程中支付茶青费及车间管理人工费54万多元。
“茶果场过去只生产名优茶,现在除了名优茶由场里生产外,御茶村还从4月23日至7月15日租茶林采摘茶青。同一块土地,产出从过去的120多万增加到300多万元”,去年底刚从茶果场场长一职退休的杜应祥说。除了这些,御茶村还上交税款、支付从当地及茶场家属中聘请的工人工资。机采队一名工人,一天最多时可挣200元左右,车间工人的月工资最少也上千。
御茶村的进入,只是安顺市在做大做强茶产业其中一步。
今年3月,安顺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安顺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重塑安顺茶的品牌形象,切实推动安顺市茶产业加快发展。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茶产业培育成安顺市重要的特色龙头产业,实现安顺市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实施意见》中还明确, 坚持“抓基地,拓市场;抓机制,壮企业;抓科技,强品牌;抓整合,创效益”的发展思路,立足生态和品质优势,重点抓好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开发系列化,采取‘公司+农户’等主要方式,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依靠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以重点发展绿色、适度发展有机绿茶,加大茶叶精深加工力度,并整合安顺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挖掘茶文化,将安顺市茶产业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科技型和观光型的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久的将来,安顺茶产业定会成为富民兴市的一大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