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源头监管,确保清洁原料供应
茶叶原料基地是质量安全控制的“第一车间”,标准化种植是质量安全控制的“第一要素”。为确保清洁原料的供应,公司一直注重抓源头、抓监管。一是选好模式抓监管。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处理好企业与茶农的利益关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标准化生产。对自有的茶叶基地,由公司统一购进生产资料,组织茶农统一施肥、统一治虫、统一采摘、统一标准。对辐射带动的茶叶基地,公司与茶农签订协议,实行订单生产,建立稳固的购销关系,指导并扶持茶农按照统一标准,供应符合质量要求的鲜叶,由公司统一收购,促进企业与茶农共同维护质量,实现互利双赢。二是运用科技抓监管。引进新技术、新成果,重点解决茶园平衡施肥、病虫防治等技术难题。推广鄂茶1号、鄂茶5号、白毫早等无性系茶树良种,建立了一批高效良种茶园,推广使用茶园专用有机肥,亩施150公斤,在3月上旬施下。秋茶结束后,割草铺盖茶园,并亩施菜饼(无害化处理)100-150公斤,以增强土壤肥力。茶园的病虫害防治遵循“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方针,重点防治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等主要虫害,充分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的原理,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通过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及时采摘鲜叶、中耕除草施肥等措施控制虫口密度。三是开展认证抓监管。开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认证,进一步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1999年,公司获得绿色食品茶认证,2000年至今已有3个基地获得了有机茶认证,2002年公司屏峰茶叶基地被省农业厅评定为“全省无公害示范茶园”,2004年公司生产的有机茶荣获“全省首届十五佳有机名茶”称号。如今,公司建立的茶叶基地已成为全县高效茶园的示范样版。四是落实责任抓监管。每个生产基地与公司签订的责任书,除了规定产量、质量等指标外,还将茶叶农残状况、产地环境等内容纳入考核之中,以增强管理者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同时,组织承包农户建立农资使用联保自律制度,共同监督茶园投入品的使用,齐抓共管,杜绝违禁农资的应用。
抓清洁加工,确保茶叶制作质量
通过技术改造、引进设备、规范操作、落实责任等措施全力推进茶叶清洁化加工,避免产品污染,确保茶叶质量。一是开展技术改造。为了改善茶叶加工条件,公司进行茶厂优化改造,新建了钢架式清洁化加工厂,购置了浙江上洋生产的环保型机具,厂区进行绿化和硬化,建有洗手、更衣等设施,加工车间光线充足、清洁卫生,能满足清洁加工的需要。二是实施规范操作。根据茶叶加工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确定关键质量控制点。从鲜叶进厂验收、立体摊放到茶叶制作、产品出厂都实行专人负责,坚持分级验收、分级摊放、分级加工、分级入库。三是落实管理制度。加工人员持证上岗,统一穿戴工作服操作,对制茶用具坚持每天清理,定期清洗,并落实防蝇、防鼠、防虫等措施,保持车间内外环境卫生。实施茶叶制作质量奖赔制度,要求鲜叶级别与干茶级别等同,同级鲜叶制作同级干茶,若因员工操作失误或责任心不强而造成茶叶变质,员工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茶叶出厂坚持“终检定夺,合格入库”,不讲情面,严格把关。
抓品牌建设,确保企业做大做强
提高质量是公司永恒不变的主题,做强品牌是公司坚持不懈的追求。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十分注重品牌建设,始终坚持将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与打造精品名牌结合起来,抓质量、树品牌、增效益。建立产品检验制度,坚持自检与送检、定期与不定期检测相结合,查找不足,堵住漏洞。一方面,公司强化茶叶质量内控检验,鲜叶进厂、干茶入库、产品销售均由质检部评茶员把关,不合格的产品不对外销售;另一方面,从不同基地、不同季节生产的产品中随机抽取茶样,寄送国家级、省级茶叶检测机构进行检验,及时了解茶叶卫生指标。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发现问题,一查到底。公司建有专用存放有机茶、绿色食品茶两个冷藏保鲜库,对每批入库的茶叶,将产地、日期、等级等内容转换成数码标记,并建立严格的仓库管理档案,随时进行检验和追查。同时,为了防止假冒,保护品牌,公司从2002年起对销售的所有产品加贴数码防伪标识,便于消费者查询真伪。建立产品销售承诺制度,通过电视、图册、标牌等形式公开向社会进行产品质量承诺,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喝得称心。积极开展产品展示展销和茶叶评比创优活动,并多次获得大奖,2007年“雪屏”牌英山云雾茶荣获“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近年来,公司多次被省、市、县评为“消费者满意单位”,雪屏牌英山云雾茶多次评为“消费者满意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