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1 }* h! J ?6 w3 m
宋承唐制,变化不大,为适应"斗茶",煎水用具由鍑改用铫(yáo)、瓶。铫,俗称吊子,有柄有嘴。饮茶用具改碗作盏,唐代茶碗尚青色,因当时饼茶汤色多为淡红,青瓷衬托,"半瓯青泛绿",色泽自然明丽。宋代茶盏尚黑,以通体施黑釉的"建盏"为上品。宋代习饮末茶,茶汤泛白沫,黑色衬托便于看水痕,并区分茶质优劣。建盏在烧制过程中通过窑变形成美丽异形的花纹,以兔毫斑和鹧鸪斑最珍贵。此外,宋代茶具还多了茶筅,即竹帚,用于斗茶时搅茶汤用。
显然,宋代茶具的损益以"斗茶"为中心,这反映了市井文化的繁荣。宋代的经济较为发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其写照。因其繁荣而文恬武嬉,世风日靡,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以"斗茶"为乐,茶道不再有严肃之主题。 ' |, Y8 p0 ]3 F% o# x
4 S% ]" G. n! Z7 W
明清世风渐变,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整个社会审美情趣力避浮华,主张回归自然,重自然、重逸、重神,文艺界的最新创意是以"淡"为宗。正如明代文人陈继儒在《容台集叙》中所说:凡诗文家,客气、市气、纵横气、草野气、锦衣玉食气,皆鉏(chú)治抖擞,不令微细流注于胸次而发现于毫端……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离渐近于平淡自然,而浮华刊落矣,姿态横生矣,堂堂大人相独露矣。 % d* ^' P+ f! a. e4 a
$ @/ l3 P0 J2 d
于是,茶从娱乐文化中解脱出来,重新成为灵魂之饮。茶具不再崇金贵银,以陶质瓷质为尚。为适应由饮末茶到散茶的变化,茶盏尚白。明人屠隆《考槃余事》说:"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许次忬在《茶疏》中说:"其在今日,纯白为佳。" 3 `# \. j* ]& `& C) t. _
' Z5 a' n" I8 e; d
在我国茶具发展史上,明清登峰造极。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在江西景德镇设立工场,专造皇室茶具。清乾隆时景德镇瓷工技巧已达高峰。景德镇瓷茶杯造型小巧,胎质细腻,色泽鲜艳,画意生动,驰名于世。《帝京景物略》有"成杯一双,值十万钱"之说。瓷茶具洁白光亮,泡茶叶片舒展,色泽悦目,其味甘醇,不失茶之真味,又助品饮雅兴。此后阳羡(宜兴)茗壶异军突起,尤其是以五色土烧成的紫砂壶与景德镇瓷器争名于天下,并有"景瓷宜陶"之说。明人周高起于崇祯十三年(1640)著《阳羡茗壶系》中说:近百年中,壶黜于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 # {/ \2 F8 C# _6 `8 {8 x" B
陶曷(hé)取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的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倾金注玉惊人眼,高流务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世日趋华,仰足惑矣。固考陶工陶土而为之系。
紫砂茶具工艺独特,是品茗妙器,艺术珍品。古人云,"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壶必言宜兴陶,较茶必用宜壶也"。欧阳修曾写诗赞颂,"喜其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此壶造型曲雅古朴,泡茶汤色澄清,香味清醇,汤味醇正,隔夜不馊,享有"世界茶具之首"的美誉。
宜兴茗壶成为一门艺术,并形成派系,大体划分有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等。其艺创于金沙寺僧,成于龚春。龚春后有"四名家",即董〓、赵梁(或作良)、袁(或作玄)锡、时朋。董〓工巧,其余三家古拙。四人都成名于明代万历年间。他们的贡献是使宜兴壶艺术化,此后的时大彬使之文人化,堪称空前绝后的制壶大师。名士陈维崧写诗赞美道:宜兴作者推龚春,同时高手时大彬,碧山银槎濮谦竹,世间一艺皆通神。时大彬是时朋的儿子,从模仿"供春壶"入手,后创制小型陶壶,时人评价他的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同时名家,或文巧,或精巧,或精妍,或坚致不俗,或坚瘦工整。陶壶式样有供春式、菱花式、汉方、扁觯(zhì)、小云香、提梁卣(yóu)、蕉叶、莲芳、鹅蛋、索耳等;泥色有海棠红、硃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澹墨、沉香、水碧、葵黄等。
宜兴陶壶的走俏有其文化背景。明中期以后文坛思潮标举性灵,主张回归自然,宜兴陶壶经时大彬等的革故鼎新,颇能迎合江南一带文人的审美情趣。宜兴陶壶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茶道的普及,不仅上层社会,就是一般平民百姓也可玩味"精茶配妙器"。
宜兴紫砂茶具不仅为国人宠爱,还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70多次国际博览会,誉之为"陶中奇葩"、"茗陶神品"、"中国瑰宝"。送去的不仅是茶具,还有中国茶道,也让人类共同领悟茶之精神,享受"精茶配妙器"的乐趣。 1 R' g, [* [. j
( T7 U& D+ {" E2 d
古今茶具以陶瓷为正宗,还有用金、银、铜、玉器、玛瑙、玻璃、搪瓷、竹木、椰壳等材料制作。新材料中以玻璃茶具为佳,特别是品饮形与色俱佳的名茶如龙井、白毫银针、碧螺春等,既可品饮,又可观尝茶芽之奇姿美色,以助茶兴。武夷岩茶、铁观音等乌龙茶类的品饮,其茶具又别具一格,自成体系。一套茶具包括4件:玉书碨(wěi),乃烧水茶壶,扁形;汕头风炉;孟臣罐,乃紫砂茶壶;若深瓯,白色瓷杯。 ) Y; e Q$ y) G! C
- _7 m+ k& a/ z, w1 `/ n. Z+ n6 z
综上所述,中国茶具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粗趋精,由繁趋简,材料的使用和造型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审美心理的差异。茶具的功用不仅仅是盛茶,还涵盖同时代的文化,提供审美对象,增进茶趣,以助茶兴。中国茶具草创于唐代,以古朴为审美趣向;损益于宋代,以富丽为审美趣向;完善于明清,以淡雅为审美趣向。这不仅和中国茶道的发展同步,也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