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喝茶习俗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可上溯到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中期,但是在唐代之前,中国人喝茶还是像「喝菜汤」一样,将
茶叶放在汤里煮,要到唐宋之际,宫廷及民间上层阶级才发展出如今已被日本
茶道继承的「烹煎法」:将
茶叶制成的「团饼」碾磨成粉末,或煎煮或点泡。当时中国人喝得比较多的恐怕是未发酵的
绿茶,尔后再逐渐发展出半发酵的乌龙及后发酵的
红茶类。中国仕绅阶级大量地喝「叶茶」(经过炒菁及烘焙的芽茶),是从明太祖下诏废「团饼」改「叶茶」进贡开始,也就是说,才不过三百多年历史。台湾从明朝末叶开始有较多移民,清中叶始从福建武夷山移入茶树种植,喝茶的方式「承明继清」,以「叶茶」冲泡法来喝茶,也是极其自然之事。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也是茶学专家的张宏庸指出,从清康熙到光复前的「近代」以来,叶茶的冲泡以砂壶、盖碗或茶娘泡(一把大茶壶,配置数小杯)或「工夫茶」小壶泡为主。就台湾民间至今的发展来看,前三种方式并未被大量承袭,反倒是第四种的「工夫茶」,在饮茶艺术被大力推行的一九七○年代中期至今,成为市